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

ID:27711806

大小:7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5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_第1页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_第2页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_第3页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_第4页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作者简介:李军,(1967.7-),性别:男,籍贯:山东省荷泽市,单位:山东曹县第一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张亚男,(1988.6-),性别:女,籍贯:山东省荷泽市,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当今,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面对此现状,木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农农业垦荒的思想与措施,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垦荒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吸取我国古代农业垦荒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最后探讨了古代农业垦荒对当今土地利用的启示。关键词:古代农业;垦荒;土地利用垦荒是指对未被利

2、用的土地进行垦殖,使之转变为农业田地进行耕种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农业垦荒始于炎帝神农氏时代的黄河流域。先民们利用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在黄河流域创造了令后人深感骄傲的辉煌。《周易》有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粕,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一、古代农业垦荒的思想与措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农业的兴旺是富民富国的重点。先民们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土地开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对当下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尽地力思想屮国

3、古代在开垦农田,利用土地过程屮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充分利用土地,做到“地无遗利”,即“尽地力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就己成为政治家、思想家们极为关心的问题,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尽地力思想包含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量两方面的含义。1、增加可耕地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古代先民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积极开垦土地,形成了“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的开垦模式,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有了增加可耕地面积的思想。《管子》是学习我国先秦文化思想的重要书籍,汇编了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观点。在该书屮土地面积的增加主

4、要冇两种方法,一是开垦无人种植的荒地。《管子》有云:“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①因为,在农业社会荒地如果不加以开垦、耕种,就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地不辟,则六畜不育。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②如果一国积极开垦荒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便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稳定社会,使社会有序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正如书屮所说:“实扩虚,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③“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④第二,通过战争夺取土地。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开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还采用了“向山争地”和“向水夺田”的方法。“向山争地”的具体方法有修建山田、梯田等。我

5、国在周代就已经开始了在山地丘陵上开垦种植,“阪出”是最先使用的开垦方式。在“坂田”的耕种过程中,由于技术的落后和种植、管理的粗放,一块地种二三年就无法再利用,只得抛荒。这种垦荒方式严重破坏了山上的天然植被,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先民们吸取教训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开垦方式即梯fti的发明。“向水夺m”的主要方式有好田、沙出和涂出等。南方好出的修筑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宋代发展的柜田、架田等,虽然面积小、数量少,但它们的存在确实说明先人们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开垦土地,以求多收粮食。2、提高土地利用率尽地力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就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战

6、国时期发明了土地连种的方式,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到了前汉时期,土地连种制在华北地区得到了普及,并且创新出了轮作复种制,间作和混作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轮作复种制在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隋唐五代乃至宋元明清时期,间作套种制广泛发展起来,并与土地连种制、轮作复种制密切结合,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用地体系。在周代,先民们开垦荒地采用的还是落后的轮荒农作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地连种制,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经验也逐渐丰富。铁农具被发明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牛耕技术;开始认识到肥料的作用,诸子著作中提到“多粪肥田”,认为人工施肥

7、能够补偿地力的消耗。这些技术和方法上的进步为连种制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物质前提。公元前五世纪,魏国政治家李愧提出“尽地力”之教,提倡人们采用连种模式。战国末《荀子?富国》中提到“人善治之”可以“一岁而再获之”⑤,充分说明这一时期连种制已经开始实行。到了东汉时期我们从经学大师郑玄的《周礼》“稻人”注中可以得知,这一时期已经流行二年三熟制,“任禾下麦”、“麦下种禾、豆”。南方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在南阳一带已经有稻、麦轮作复种的一年二熟制。“一岁再种”、“双季稻”等出现在了公元一世纪《异物志》的记载中。十一世纪《吴郡图经续记》中说道:“刘麦种禾,一岁再熟,”⑥雨水和温

8、度适宜的岭南地区水稻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周去非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