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700263
大小:5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4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以及采用其他相应的治疗手段。3.证、病、症:(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
2、括症状和体征,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4.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5.五行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6.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迗的功能。7.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8.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
3、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1.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2.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3.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4.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5.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结构
4、、代谢和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6.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7.淤血: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8.正气: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邪的抵抗能力、病后的康力。9.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象一致的病变。10.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从治”。适用于病证本质与临床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变。1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
5、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1.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2.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3.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n气海",又名n膻中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
6、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