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生壶款识探索(下)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

ID:27602009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5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_第1页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_第2页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_第3页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_第4页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曼生壶款识探索(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曼生壶款识探索(下)[编者按]作者将曼生壶的署款形式区分为六种,认为在常见的“阿曼陀室”“曼生”和“彭年”三款具备之外,尚存在其他署款形式。本刊上期介绍了曼生壶的署款形式及曼生壶“桑连理馆”款,本期将对曼生壶“阿曼陀室”款以及带有制作数量的数字铭款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中国7/vie  三、“阿曼陀室”款  比对钤有“阿曼陀室”款或“彭年”款的传世曼生壶可以发现,其中的“阿曼陀室”印款并不完全一致,此问题已被一些研究者提出。由一些清代晚期传器来看,阿曼陀室款也有被后人沿用或仿作的现象,如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吴月亭制合欢壶(见图12)㈣,这在《阳羡砂壶图考》吴月亭的条

2、目中就已经被指出。但是由印款来看,这个章款应当不是曼生壶上原来的,而是后刻的。  就“阿曼陀室”款来考察目前的传世曼生壶,大约有以下三个形式:  1.“阿曼陀室”四字笔画粗细适中匀称者,如香港艺术馆藏井栏式提梁壶(见上期图9)、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方壶(见图13)、井栏壶、三足直壁圆壶、上海博物馆仿唐井栏壶、纽约法兰高公司拍卖的井栏式提梁壶、笠形壶、天津博物馆藏合欢壶、葫芦形壶、匏瓜壶;唐云艺术壶。  4.“口”字中心为凸起方点,如唐云艺术馆藏合欢壶、汉君壶、匏瓜壶、井栏壶、石瓢壶,且其“阿”字的口部和“曼”字中部是凸起方点,这和其他章款印痕不同,其中石瓢壶

3、之款四字之间还带有界栏(见图17)。  章款形式的不同,并不足以说明其中必然有伪品存在,即使其中有可信度高、较具参考价值的标准器,也不能据此章款就此否定其他形式章款必然是仿作。蜀山窑出土的“阿曼陀室”款残片和目前所见所有的“阿曼陀室”款都不同,难道所有传世曼生壶都是伪品?又或者假设此款不是出土发现,作为一个异类孤证,就要被打入伪造行列?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对熟悉篆刻的研究者提出对这些传世曼生壶印款的看法。不过,形式相同的章款,其传器制作时间或许更相近一些,这是本文探索其章款异同的主要用意。  四、数字铭款的疑问  在传世曼生壶中,目前有三件刻有曼生监造

4、砂壶数量的铭文,分别是:(1)香港艺术馆藏汉君壶,壶身刻有“嘉庆乙亥秋九月,桑连理馆制。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识”(见上期图11);(2)上海博物馆藏瓦当壶,壶身题铭为“春萝清玩,曼生铭第二千六百十一壶”;(3)上海博物馆藏权形壶,壶身题铭为“曼公督骷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犀泉清既”(见图18)。这些铭款中的数字,引起研究者对于曼生壶数量的争议。  此三处铭文提及的曼生壶数量,从一千多件到四千多件不等。李景康在《阳羡砂壶图考》中对于数字所载曼生壶数量的真实性并没有持怀疑态度,只认为据此可知曼生壶“不止出于一二名工之手”。《阳羡砂壶图考》对此未提出怀疑的

5、前提,应当是认为刻有数字铭款之器本身的胎质、工艺、器形、工艺等诸方面,均符合作者眼中曼生壶的特征。因此,在最前提的部分,此三壶会不会是伪品?对于这三件曼生壶本身的真伪,笔者认为就工艺、器形等方面而言,这三件都是真品,正因如此,所载之数字格外值得探究。  不过,后续许多研究者对此多持怀疑态度,认为:“存世所见曼生壶并不满百,假如有数以千计而且备受珍爱的曼生壶,何以无迹可寻?陶人杨彭年有妹杨凤年、弟杨宝年,即使他们三人投入制作,甚至包括他们的学徒,有可能制作如此惊人数量吗?制作一把好壶需时甚久,遑论制作数以千计的壶。”如此“不可能”的数字,甚至让刻有这类数字铭文

6、砂壶本身的真伪,都有了质疑的空间。另外一种解读可以是,砂壶本身的真伪没有问题,铭文只是一种夸饰之辞,并非实际数字。不过,也有研究者持肯定态度,认为铭文记录的曼生壶数量有可能是真实的,如曹清认为:“曼生亲朋幕友极众,而合作匠人陶工非只一二人,仅杨氏兄妹就有三员,(上千件的曼生壶)又有什么不可能。这正是曼生式的热闹喜趣。”。  相关文献史料中,对于曼生壶的总体数量或生产规模也没有直接的记录,只有上海博物馆所藏陈鸿寿与其堂弟陈文述之家书信札,其中一册末尾的题跋称:“陈鸿寿……工诗文、篆刻、山水、花卉。著有桑连理馆集,尝自制宜兴紫砂茶壶数百件,手自刻镌,世称曼生壶。

7、……壬午六月映娄题记。”此题跋为光绪八年(1882年),映娄其人生平未详。虽然这段记载提及的数量只是题记者印象中甚至仅是推测的数字,不足以作准,但是,至少说明了一个光绪年问文人对曼生壶数量的概略印象。  虽然文献中没有对于曼生壶数量的直接记录,但是,有两则记载对于考证曼生壶的制作规模值得推敲。  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中陈鸿寿传提到:“(陈鸿寿)爱阳羡之泥,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至今称为曼生壶。”由此看来,在清代中晚期,曼生壶非常珍稀,能得到一件都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艺林争宝之”,也说明了曼生壶在当时有很大的需求量。  徐康

8、《前尘梦影录》卷下则说:“陈曼生司马在嘉庆年问官荆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