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ID:27595148

大小:71.3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2-04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_第1页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_第2页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_第3页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_第4页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论笔记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和产生一一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屮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看法,“诗言志,歌永言”。就是说诗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円:‘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侣音乐的乐曲,要屮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

2、从思想A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某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屮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5.文质秘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

3、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冰能写出美而正的

4、言辞。这里的“养气”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徳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A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屮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2.以意逆志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

5、“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朿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巾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來面n,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1.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忍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吋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

6、,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屮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而目,为屮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三、老子1.大音希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屮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第二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

7、魏六朝时期一、司马迁1.《史记》的“实录”精祌“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屮,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人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

8、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