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46344
大小:471.03 K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2-03
《象州县环境保护和生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象州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63-目录1总论51.1规划背景51.2规划编制依据51.3规划的范围与时限61.4基本原则72象州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评估82.1取得的主要进展82.2规划指标完成情况132.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43象州县“十三五”环保规划环境本底和基本趋势预测163.1基本概况163.2生态环境基础183.3环境污染源203.4“十三五”象州县社会、经济、环境基本趋势预测204象州县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分析254.1环境容量分析254.2环境承载力分析305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335.1指导思想335.2规划
2、目标336重点任务35-63-6.1水污染防治356.2大气污染防治386.3噪声污染防治426.4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污染防治436.5土壤污染综合防治446.6生态功能区与生态文明建设466.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96.8提高自身能力建设527重点工程与投资效益分析557.1项目规划及资金筹措557.2投资效益分析598“十三五”象州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措施618.1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创新管理制度618.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628.3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628.4继续实行“差别考核”,
3、切实保护生态环境638.5强化公众参与,完善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638.6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63-63-1总论1.1规划背景“十二五”以来,象州县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县”战略,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象州县环保局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和自治区环保厅的带领和部署下,较好地完成了象州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十三五”是象州县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快富民强县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工作者规
4、划解决重要问题的战略机遇期,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是象州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开展“十三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制定“十三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工作。为此,特编制《象州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为象州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制定战略目标、行动纲领和任务。1.2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3)《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5、;(4)《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63-(5)《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5月5日);(6)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7)《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8)《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桂政办发〔2008〕8号);(9)《象州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2015);(10)《象州生态县建设规划》(2013-2020);(11)《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10);(12)《“十三五”生态环
6、境保护规划》(2016.12);(13)《广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11);(14)《来宾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12);(15)《来宾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2020);(16)《象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17)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划和标准。1.3规划的范围与时限1.3.1规划范围-63-本规划的范围为象州县全境,包括象州县所辖的8个镇、3个乡:即象州镇、石龙镇、运江镇、寺村镇、中平镇、罗秀镇、大乐镇、马坪镇、妙皇乡、百丈乡和水晶乡,共有113个行政村,
7、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6.83万人,规划土地总面积1925.96平方公里。1.3.2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1.4基本原则绿色发展、标本兼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以环境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环境分区管治和分类管理,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以大工程、大投入带动大治理、大修复,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依法治理、严格监管。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环境司法效能,
8、对污染源、排放过程和环境介质依法统一监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公开、社会共治。加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公开,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引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