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512052
大小:199.43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2-04
《【中考必备】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小说类文本阅读》同步精选课时练习(附答案考点及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小说类文本阅读》同步精选课时练习【9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节制是心灵的闸①著名学者梁漱溟说,人类面临三个难题:人与动物、人与人和人与内心。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人与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生活中,我们常常打败别人,却很难战胜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那颗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去了不该去、不能去的草原,从而丢失了自我。②明智的做法就是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有了它,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
2、才会变得宁静。只有心静了,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③没有节制,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比如忌妒、贪婪、仇恨等等,而这些正是噩运的种子。秦国的太医李醯(xī)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于是就派人杀了他。可是到现在,天下谈论诊脉的人还是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李醯非但没有成为医学名家,还为后人所不齿。如果李醯不让噩运的种子发芽,能化忌妒为动力,发愤提高自已,那么他就有可能迎头赶上甚至超过别人,从而真正地改变命运。④没有节制,放纵私欲,往往是玩火自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虞国君主贪欲膨
3、胀,不加节制,为得到晋献公的良马宝玉,不惜借道给晋国,最终落了个亡国丢身的下场。⑤可见,不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给心灵加个节制的闸,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达成自己的目标。一天,台湾作家梁实秋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他不吃;冰糖肘子端上来了,他又说不能碰;什锦炒饭端上来了,他还是说不能吃。最后八宝饭端来时,他说要这个。朋友提醒他里面有糖和淀粉。他说:“我当然知道,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节制着、计划着,把
4、那‘配额’留给最爱。”⑥浅水大鱼不游,浅土大木不长。要想恰如其分地做到节制,就离不开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让它挡住欲望、贪念、丑陋、邪恶……让心灵装满人间真情,装满人间美好。(文章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节制是心灵的闸”为题展开论证,表达了“人要从内心学会节制”的主要观点。B.文章以著名学者梁漱溟的话开篇,意在吸引读者,增加内容的丰富性。C.第⑤段举台湾作家梁实秋与朋友进餐的事例,
5、从正面论证人学会节制、有计划,就能保持心灵的平静,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D.“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很好地为心灵设置一个闸”一句,强调了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对于人的重要性。【小题2】作者认为要“为心灵设个节制的闸”的理由是什么?(4分)【小题3】文中③④两段都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述的?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小题1】(3分)B【小题2】(4分)(1)有了节制的闸,欲望和非分之想的洪水就能够被挡在心门之外,人才会变得宁静,才能有正确的想法和愿望,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6、(2)没有节制的闸,心灵往往盛放了不该盛放的东西,轻则会伤身害己,重则会祸国殃民。【小题3】(6分)(1)(3分)两段都是从反面论证的角度进行论述的。(2)(4分)通过列举李醯嫉贤妒能,暗害扁鹊,为后人所不齿的事例,列举虞国君主贪图享乐,终至亡国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不懂节制的危害,从而更全面地论证人学会节制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阅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看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章相关内容比较判断。B的理解错误,著名学者梁漱溟的话不是生动的故事,是在讲道
7、理,对读者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也起不到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而只是引起议论。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关文字段即第二段,直接摘引句子作答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谈的是“节制”,提倡“节制”,根据三四两段形头句“没有节制”即可了解是从反面来说道理的,用没有节制的危害性来证明节制的必要。要用评价语“有力地证明”“论证有力”等。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决定成功的
8、利器(15分)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