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

ID:27492908

大小:6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4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_第1页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_第2页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_第3页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_第4页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经济“低成本竞争”模式形成的背景和特征一、现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条件和“要素组合优势”讨论中国的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实质上是讨论中国的现代经济增长问题。钱纳里将工业化定义为“现代经济增长”。工业化或现代经济增长的“启动”,依赖于一系列相关要素,如市场需求、资本积累、近现代工业技术的引入、能够从传统农业脱离且受过某种职业训练的劳动力等。有关的制度将这些要素结合起来,并提供可预期的保障。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和推进同样依赖于这些一般条件,但是能够显示其特点的,则是这个进程中的特殊条件。在比较的意义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特殊条

2、件的支持。第一个特殊条件是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后来者通过学习和吸收,以比先行者更低的代价或更高的质量完成大体相同的增长过程。后发优势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都可能分享的。中国由于其经济规模大,差异性显著,而且处在经济转型阶段,在利用后发优势上具有更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很少有国家能够象中国一样,在如此之广的领域中吸收先行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第二个特殊条件是中国超大型或巨型的人口规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13亿以上的人口要在今后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是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中,任何一个都远不及中国的人口规模。市场广大和劳动力低成本是现

3、阶段中国经济的两个重要优势,这两个优势都建立在“人多”的基础上。“人多”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长历史,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人多”的特点。只有进入工业化轨道之后,“人多”才能转化为市场广大和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中国已经幸运地进入了工业化轨道,由于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市场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其他国家更为显著。市场优势除了表现在市场规模大之外,市场的多层次也为经济增长中的递进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机会。第三个特殊条件是中国严重扭曲经济结构下过多的农业人口。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对称。目前约半

4、数的人口和劳动力依然只能生产不足1/5的产值。工业化最终要通过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而分享发展的成果。在此意义上,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任务的艰巨性要超过其他国家。农业人口多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可以向非农产业提供源源不断、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中国劳动力的低成本部分地与这一结构特点有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将是一个至少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非农产业提供的就业空间、城乡就业摩擦、农业从业者的收入提高、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对农民合理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始终构成挑战。“均衡而可持续的转移”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政策目标。第四个特殊条件是,中国的工

5、业化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持续推进的。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不同,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于计划经济,持续推进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工业化在体制方面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由通过改革开放推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成为这一时期工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特色。上述几个特殊条件使现阶段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独特的生产要素组合优势:在一个后起的已经有了一定工业基础且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超大规模的人口数量拥有成为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潜力,人口中较高比重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构造了劳动力低成本格局,改革开放在使需求释放、供给增长的

6、同时,也使中国引入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利用后发优势获得了机会。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中,某些国家可以拥有其中一两项优势,但很难同时具备这一系列优势并使之有机组合起来。如此多的优势在中国汇集,确实是一种幸运。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要素组合中得到解释。二、“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在独特的生产要素组合背景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而持续的推进。以上对生产要素组合特点的描述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了解中国已有增长模式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从动态过程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了“国内消费和对外贸易导向”、“主导

7、产业驱动”、“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跨部门流动”、“成熟技术的引入和扩散”、“市场的外延扩张”等要素,而这些要素又集中表现于“低成本竞争”。“国内消费和对外贸易导向”所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的需求条件问题。与以前脱离居民需求,追求重工业优先发展,“为工业化而工业化”的状况不同,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体现了消费者需求导向的特点。居民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则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初始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面向食品、纺织和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样”的需求,九十年代面向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新型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近几年来面向住房、

8、汽车、旅游、教育等需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