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识字效率之我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小学识字效率之我见论文..识字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生活的前提和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近几年来,在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注重于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也得以健康地发展。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1、贴一贴。贴字词
2、游戏是学生喜闯乐见的活动方式,把它引进识字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部件组合。也就是把字的两部分拆开,分别贴出来,小组合作进行组合比赛,..帮助部件找到家。如:学习“尖、肥、枫、张、坛、孙、梨……”这样类似的字时,可以拆成两部分,以五人为一组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快、贴得准。二是图文结合。一年级下册每课都配备了生动有趣的图,可以通过看图片初步感知课文的同时进行认识汉字。如:预习时,教师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写成卡片,在教学中再把字卡贴到老师事先准备的彩图上,并充当小老师与同学互教、互读。这样,短短十多分钟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
3、中掌握了十几个字和几个词语。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材料识记生字的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2、编一编。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果能将字编成顺口溜,学生学起来兴致一定高,而且也有助于识记、辨别。如在教完“青、清、请、晴、睛”后,可编顺口溜归类:“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这样教学,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3、猜一猜。在生字的识记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识记某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尘”字时,告诉学生:小小土是尘。又如教“告”字时,可让学生自己编谜语,
4、有的同学很聪明,说“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猜谜语识记字形,既丰富了联想,又训练了语言和思维。4、演一演。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表演、游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汉字固有的趣味因素,给汉字辅以形象的动作表演,加强直观,帮助理解字义和识记字形。如教“捧”时,先请一位同学表演“捧”的动作,让学生理解,用双手把东西托(奉)起来,就表示“捧”,所以“捧”是由“手”和“奉”组成的。又如教“掰”时,老师拿出一根粉笔,用双手“掰”成两段,告诉学生这动作就是“掰”,左手(手)和右手(手)把一种东西“分”成两半。学生一
5、下就理解了字义,也记住了字形,且印象深刻。二、放飞想象,培养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少年儿童想象创新的大门,让他们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并使其不断地迸发出耀眼的火花。首先,要让学生多积累知识,要多看,多听,多讲,多感受,所谓见多识广,积累越多,想象空间就越广。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具体感,让他们的想象进入无限的空间。最后要鼓励学生追求新奇感,想象越“怪”,识字的方式就越多。例如:“
6、日字进门惜时间”,“马字进门别乱闯”。在老师的带领下,班中很多学生都开始大胆创作了:“一个人靠着大树在休息”即是“休”……后来,在教学生记忆“洒”字时,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记法:“西边水盆里,清水滴滴往下流。”(字义角度)“左边为西,右边为水。”(结构角度)“水往西边流。”(歌诀)“清,字留下水,放在‘西’左边。”(熟字换偏旁)……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记忆“洒”字,方法纷呈,非常富有创造性。识记过程由静变活,由抽象变形象,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赋予了祖国文字以灵性和生命。三、回归生活,拓展知识知识来自生活。识字教学最大的空间莫过于
7、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识记学校名称、课程名称、家庭详细地址、校园标语、生活用品名称等,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课堂,从而更加主动地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如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录音机,我都在上面贴上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课堂中学生识字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再如,我带着孩子们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不小。诸如“新华都”、“沃尔玛”、“麦当劳”、“伊利”牛奶、“雕牌”洗洁精……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
8、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识字教学表面令人感觉枯燥无味,但只要我们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为本,采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