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

ID:27470274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4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_第1页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_第2页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_第3页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摘要:研究的巍山区16温泉源于白垩系砂岩地下破碎带热水储集带的排泄点,温泉的出露受断裂带控制,研究表明,区内热源主要为幔源热流,通过水文地质条件与水化学分析推断温泉的成因机制,利用SiO2温标法推算出了该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利用水循环计算公式估算16号温泉循环深度,对该地热田的天然放热量、地热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中国7/vie  Abstract:Cretaceoussandstonereservoirsainlyofmantleheatfloistryareusedtoanalyzed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hots

2、pring.SiO2methodisusedtocalculatetheheatstoragetemperatureofthisgeothermalfield.Thecirculationdepthof16#hotspringiscalculatedbythealresourcesofthisgeothermalfieldareestimated.  �P键词:巍山地热田;成因机制;储热构造;热源  Keyalfield;geicmechanism;thermalstructure;heatsource  中图分类号:P641.1文献标识码:A:1006-4311(2017)

3、13-0234-04  0引言  云南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及其影响区内,隶属滇藏地热带,是中国大陆新近地史时期构造活动最活跃、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地热异常十分显著。温泉或泉群数量约占全国已知温泉数的28%,居全国各省区之冠[1]。云南巍山位于漾濞江东岸,属云南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开发和利用好巍山区地热资源,将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完善云南地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水化学流体特征、温标法、水循环计算法来推断该区地热的成因特征,再通过热储法与天然放热量计算法得出该区地热田的储藏热能。  1巍山地质背景  1.1地热异常显示  巍山区热泉出露

4、地层为白垩系上统南新组下段(K2n1)紫红色砂岩,研究热泉在巍山区西部出露,16号温泉水温70℃,流量22.60L/s,矿化度为600m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型[3]。  1.2巍山区域地质构造  巍山区位于歹字型构造体系东支中段与经向构造复合部位。区内纬向构造主要分布于西窑区域,大体为北东向与扭动构造。研究区构造虽较为复杂,但其构造轮廓则较清晰。  研究区以歹字型构造体系占主导地位,其它构造体系仅在局部残存。各构造体系中构造形迹的展布形式与其它构造体系的交接关系见图1。  2地热成因机理分析  2.1热源  研究区处于滇中地区,滇中地区莫霍面温度为758

5、~804℃,岩石圈底界面温度为1381~1412℃,整个地壳和壳下岩石圈地温梯度分别为1.76~1.86℃/100m、0.79~0.95℃/100m,居里面埋深为26.0~26.5km[4]。区内地壳浅部无年轻岩浆侵入岩体,故不存在岩浆热等附加热源。活动断裂产生的机械摩擦热对大地热流值亦有一定贡献率[5,6]。故可推断地幔热流与机械热为所研究地热系统的热源。  2.2温泉的补给、径流、排泄  地下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控制,其中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内由K2n砂岩、Q松散层组成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主要往北东

6、方向河溪方向径流排泄,局部以泉的形式排泄。  2.3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研究区挽近时期活动较强的断裂有十余条,主要有蛇街断裂(F1)、白色郎断裂(F37)、哀牢山断裂(F42)、红河断裂(F45)、贡爷山断裂(F55)、新街断裂(F60)、石垭口断裂(F61)、长虫街断裂(F62)、回龙山断裂(F63)等。沿上述断裂带及影响带出露温泉12个,占巍山区温泉总数的70.6%。这些断裂深度较大,使浅部含水层接受降水渗入后,沿断裂及裂隙渗透到地层深处。地下水在深循环中,接受内动力作用、变质作用释放的热量和来自地球深部的热量,致使水温升高,在地形较低部位,沿断裂或裂隙溢出地表,形成温泉

7、,如16号温泉,见图2。  2.4地热田成因机制浅析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区地热水成因主要归结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为地热水提供了丰富的补给来源[7]。区内大面积分布白垩系上统南新组下段(K2n1)砂岩,其表层受风化作用影响产生发育程度较高的风化裂隙带,大气降水沿着风化带网状裂隙径流,当流经到主干断裂发育的构造裂隙或者次级断裂带时,形成带状裂隙水继续向深部渗流进行水循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