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39287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3
《《雨巷》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雨巷》说课稿一、说教材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会从意境、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雨巷》出自第四册第二单元“美的真谛”里的《新诗二首》,《雨巷》为新诗的代表作,同时又是一首象征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悠长寂寥的雨巷,孤独行走的丁香姑娘,诗中描写的一切,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因此在
2、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新诗的情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新诗,什么是诗歌的象征手法,让他们了解《雨巷》中美的真谛是什么,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鉴于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探索“美的真谛”,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美、情感美。2、把握中心意象,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诗人内心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这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比如,如何理解诗中“我
3、”的形象?丁香姑娘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点和难点。三、说教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
4、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在体会意境美和情感美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配乐朗诵,以及比较诵读来完成。四、说学法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常用方法。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在此采用比较的方法。歌手江涛有一首改编自该诗歌的歌曲《雨巷》,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是比较欢快的,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
5、课件)1、导语:鉴于学生已经学过徐志摩《再别康桥》,由于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再别康桥》是同一时代的诗歌,在风格有很多相似,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我就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设计如下导语:“我们曾经跟随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今天我们再撑着油纸伞跟随另一位诗人——戴望舒一起走进江南的《雨巷》,在江南朦胧烟雨中去逢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板书题目:雨巷2、作者介绍,补充说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对诗中
6、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3、教学过程主要思路(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师生一同欣赏这首诗的flash动画(课件展示),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2)再次诵读,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再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此时,让学生抓住几个主要意象——我、油纸伞、篱
7、墙、雨巷展开联想,进行分析,使他们头脑里自然勾勒出“雨巷”画面,体会诗的优美意境。(3)诵读全诗,合作探究,感悟作品的情感美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体会了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让学生加深理解,边听边分小组讨论交流“诗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问题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
8、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文如其人,要了解诗作中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诗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诗作,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意蕴,把握好诗歌的基调。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