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418462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3
《20实际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概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实际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概述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轮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进行史事记载的国家之一,也有着世界上最丰富完备的历史资料。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卜辞。西周至春秋编年史出现并发展,如《春秋》、《秦记》等,稍后出现的《左传》在体例和材料上更完备详实,是屮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秦并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剧烈的社会动荡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及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为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出现了西汉时期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以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为代表。史记的成就有多大,想必大家都已经熟识,我就不做多说。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
2、朝代更迭频繁,统治者特别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以保持其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官私史学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一吋期的代表作有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等等。唐宋时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官方没馆修史成为定制,因此史书的编撰得到大发展,此一时期的代表以《梁书》、《陈书》、《北齐书》等八部为代表,占了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并且还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史学著述,如刘知儿的《史通》,是研究史书编撰体例和方法,论述史馆建置沿革、史书源流,评述史家的素养和成败得失的书,是历史上第一部以批判精神写成的史学理论著述。诸如杜佑的《通典》等都有较大的成就。宋代的史学成就极多,如
3、欧阳修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书,都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且,宋代也是史著体例大创新的时代,《资治通鉴》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著作,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则是新创的纪事本末体例。朱熹编撰的《通鉴纲目》则开创了纲目体史书。明清两代是古代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史学也是古代史学的最后一章。明代只修实录,不修国史,史学发展较为平淡,唯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实录、人物传记和通俗作品数量可观。此种情况知道明末清初才有所改变,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学者,痛斥宋明理学对思想的钳制,倡导“经世致用”,呼吁学者关注现实,针砭时弊,他们的一系列代表作都体现
4、了其思想。清代史学由于受到专制政治的钳制,学风转向训诂考据,尤其在乾嘉年间,考据之风大盛,形成清代学术史上著名的乾嘉考据学派。钱大听。王鸣盛、赵翼等都是代表人物,同时期的章学诚,继承了“经世致用”的治学宗旨,他的《文史通义》对古代史学做了系统的批判和总结,其•史学理论和观点预示着史学发展的一些新变化。至此,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学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概述和脉络,然从其演变的过程中,可总结如下几个特征;1、屮国古代史学十分注重历史的借鉴作川。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等说法,都是前人对治史H的和功能的概括。注重对前代王朝成败兴衰的总结,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可以说是屮国古代史学的
5、一大特点。2、屮国古代史学讲究史书的编撰体例和表述手法。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纲目体、学案体、史评等体例。因而重视和追求体例和表述方法上完美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第二个特点。3、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有延续不断的发展,而无新旧史学革命的更替。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史学一脉相承,史书编撰从未间断,史书典籍丰富,为世界之罕见。这与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只有皇朝更替,而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一样,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史学从本质上说,也是一脉相承的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期间只有延续性的发展,而无本质上的变革。真正意义上的新旧史学的变革,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实现。这可以说是屮国古代
6、史学的第三个特点二、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史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20世纪历史教育的发展轨迹,源于当时社会变动的根源和耑求。社会变化和发展,既是其成长的助推手,也是使其灭亡的俭子手。在19世纪屮期之后,各种社会思潮和理念冲击着传统屮国知识分子的固有观念,大批新思潮的涌入和社会生活方式转变的需求,新
7、型人才的需求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越突山,从而使得一批新思潮的人物开始思考中国教育的弊端并寻求突破。(一)中国历史教育出现的标志一一新式学堂的设置中国现代历史教育从1903年新式学堂设置历史课开始。在此之前的古代社会中,历史教育经历了从口授到成文教授、从束之商阁到进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演变阶段。19世纪后期,国人才认识到屮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制度,而制度是束缚人才的根本,出于强国兴盛的目的,康梁提倡科举考试以历史为主,上至官吏下至百姓都要学习历史,维新派如此做法,一是重视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二是希望国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