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

ID:27369020

大小:54.4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3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_第1页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_第2页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_第3页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_第4页
资源描述:

《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方法一是扑打法。就是用灭火工具直接与火交锋。可砍取鲜树枝,扎成扫帚,或用湿麻袋片等绑在木棍上直接扑火。现在常用扑火“二号工具”扑火。二是覆土灭火法。主要是用铁锹铲土灭火。三是风力灭火法,利用风力灭火机直接灭火。四是隔离带法。为了保护大片森林,选择河流、道路、湿润的林中空地等有利条件,把树伐开。宽度一般要在树高的两倍以上,隔离带内清除一切可燃物。2.扑灭火线的基本技术用“二号工具”扑打火线时,两脚要站在火烧迹地内侧边缘,或一脚内一脚外,斜向火烧迹地向里扫打。扫打成40一60度角,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并要重打轻抬,碴秀遗挂。火势弱时可单人单独扑打一点,火势强时扑火小组

2、同时扑打一点,同起同落,打灭后一同前进。扑打时要沿火线逐段进行,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更不能跑到火锋前方进行扑打,尤其是打草塘火和顶风火时要千万注意。使用风力灭火机灭火时,灭火机手携机位于火线外侧,距火焰1米左右,灭火机出风口方向与火线走向成15度角左右,并与火焰底部的地面构成40一45度角。灭火时左右摆动机体,摆动幅度在1—1.5米之间,先从上摆动,用强风压低火势,并使可燃物质向迹地内部飞散。回摆时用强风割切火焰底部,达到灭火的目的。如火焰微弱,也可直接割切火焰底部灭火。风力灭火机与其它工具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如4—5台风力灭火机配合,可1台打火头上边,一台打火头中间,两台打火根,并配有往复

3、式水枪打明火,紧接着用“二号工具”打火焰。在六七级大风中,用多台灭火机组成一字形,迎着火头吹,也可以把火头阻截住。1.构成扑火人员伤亡的危险环境一是危险地形。三面环山的山凹、狭窄草塘沟、向阳宽阔沟后堵的地形,往往形成明显的小气候特点。这种地形由于处在阳坡或半阳坡,一29—受热时间较长,白天温度高,可燃物干燥,燃烧后产生乱流火。同时上升气流与主风向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空气对流,致使产生火旋风,造成火势突变.使火场难以控制。这时置身其中,会面对一种无处躲藏的危险局面。二是越岭截击上山火。扑火人员靠冲动和勇敢越过山岭,向下截击上山火,会造成伤亡。三是可燃物载量大。单位面积上易燃危险可燃物载量大的地段,

4、如针叶幼林、易燃灌丛和阳性杂草镶嵌地段等,着火后在不利气象条件作用下,极易形成危险环境。四是气象条件。主要是风力加大和风向突然改变。1.扑火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在开进、转移、撤退时要注意防止枝条伤人,树茬扎伤,石块滚落伤人。扑打火线时不要在下风口扑打,火头袭来不要顺风跑,不要往山上跑,要采取火场解围自救的各种办法。衣着不要打裹腿、穿马裤、套头衣服和的确良等化纤制品,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倒的站杆突然落倒伤人。要防止掉入“火坑”。休息时要选择安全地带。2.火场解围自救的方法在扑救森林火灾时,遇到危险环境,首先要冷静,切忌乱跑乱窜,可采用解围自救,办法有:(1)点火解围。选好河流、道路等有利地形做依

5、托,点迎面火阻挡火锋以解围。如无此条件,应迅速点顺风火,然后进30入火燃迹地避火。同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窒息。(2)跨越火线或进入火烧迹地。采用这种方法时,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矮小又比较好走的地方,跨越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动作要敏捷迅速,一口气冲过火线。如果在沿火线扑打时,火线方向突变,要迅速退到火烧迹地中避火。避火时要采取蹲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一般不要卧倒,防止被余火烧伤。(3)卧倒避火和减轻烟害。受火袭击来不及点火解围时,要选择就近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带,严禁选择土坑卧倒。卧倒时要把衣服用水浸湿蒙上头,两手放在胸部。为了防止在火到来前被烟

6、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在地上扒个土坑,把脸贴在湿土上呼吸。待大火过后,立刻站起,如衣服被烧,要马上滚火或相互扑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