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66849
大小:35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2
《新课标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七章恒定电流第1讲欧姆定律电阻定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 恒定电流【研透全国卷】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重点有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知识,实验部分则以基本仪器的使用和电路实验为主,题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约15分.预测2018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仍将是对基本概念和规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实验则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知识.考点内容要求题型必考实验一、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欧姆定律Ⅱ选择、计算1.实验内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2.命题形式填空电阻定律Ⅰ电阻的
2、串联、并联Ⅰ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Ⅱ选择、计算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Ⅱ电功率、焦耳定律Ⅰ第1讲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电功率 焦耳定律知识点一 电流、欧姆定律1.电流(1)定义:自由电荷的 形成电流.(2)方向:规定为 定向移动的方向.(3)两个公式①定义式:I= ;②微观式:I= .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 ,跟导体的电阻R成 .(2)公式:I= .(3)适用条件:适用于 和电解液导体.答案:1.(1)定向移动 (2)正电荷 (3)① ②nqSv 2.(1)正比 反比 (2
3、) (3)金属导体知识点二 电阻、电阻定律1.电阻:反映了 的大小.表达式为:R=.2.电阻定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跟它的 成正比,与它的 成反比,导体的电阻还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表达式为:R=ρ.3.电阻率(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的 ,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2)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 ;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 .答案:1.对电流阻碍作用 2.长度 截面积 3.导电性能 增大 减小知识点三 电功率、焦耳定律1.电功(1)定义: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 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做的功称为电功.(2
4、)公式:W=qU= .(3)电流做功的实质: 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2.电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 .(2)公式:P== .3.焦耳定律(1)电热:电流流过一段导体时产生的 .(2)计算式:Q= .4.热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2)表达式:P== .答案:1.(1)电场力 (2)UIt (3)电势能2.(1)快慢 (2)UI3.(1)热量 (2)I2Rt 4.(2)I2R(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2)电荷的移动速度就是电流的传导速度.
5、( )(3)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4)由R=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流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5)由ρ=知,导体的电阻率与导体的电阻和横截面积的乘积成正比,与导体的长度成反比.( )(6)公式W=t=I2Rt可适用于所有电路.( )答案:(1) (2) (3) (4) (5) (6)考点 对电阻、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电阻与电阻率的区别(1)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材料等有关,电阻率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与导体长
6、度、横截面积无关.(2)导体的电阻大,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不一定差;导体的电阻率小,电阻不一定小.(3)导体的电阻、电阻率均与温度有关.2.电阻的决定式和定义式的区别公式R=ρR=区别电阻的决定式电阻的定义式说明了电阻的决定因素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并不说明电阻与U和I有关只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适用于任何纯电阻导体考向1 对电阻率的理解[典例1] 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则每段的电阻率都是原来的B.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通常情况下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D.电阻率是反映
7、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解析] 材料的电阻率与长度无关,A错误;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错误;通常情况下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C正确;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不一定大,D错误.[答案] C考向2 电阻及电阻率的计算[典例2] 如图甲所示为一测量电解液电阻率的玻璃容器,P、Q为电极,设a=1m,b=0.2m,c=0.1m,当里面注满某电解液,且P、Q加上电压后,其UI图象如图乙所示,当U=10V时,求电解液的电阻率ρ. 甲 乙[解析] 由题图乙可求得电解液的电阻为R==Ω=2000Ω由
8、题图甲可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