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

ID:2734519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7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_第1页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_第2页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_第3页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_第4页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养生学论文:当代名老中医精神养生的思想研究摘要:当代名老中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本文从博采众家,勇于实践;修养道德,以身作则;形神合一,重在养神;怡悦心情,方法多样4个方面,探讨他们的精神养生思想,以弘扬其学术精神。关键词:当代名老中医;中医精神养生;养生精神养生,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方法[1]。它是中华民族努力创造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

2、久,博大精深。当代名老中医既是医术精深的医家,也是学识渊博,兴趣雅致的文人,他们国学功底深厚,对祖国医学精研有素,深谙岐黄之道,博采众家养神之奥诀,勇于实践,现举要研讨如下。1博采众家勇于实践1.1融入道家思想道家泛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老子又名李耳,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老子》,又名《道德经》。战国时代的庄子,名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庄子》,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有“老庄哲学”之称。道家精神养生的特点主要是“道法自然”。

3、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提出天道和人道两大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道应当效法天道,顺应万物之自然,《道德经》第七章又曰:“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进一步说明做事应顺其自然的重要性,提倡寡情少欲,清净无为的观点。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天道篇》提出“虚静恬淡,寂莫无为”的主张,还阐述了静以养神、养精的道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形成与道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摄生”、“摄养”、“养生”、“长生”等概念出自《老子》、《庄子》,中医养生学常用术语,如恬淡、虚无、清静、淡、素、朴,以及精

4、、气、神、真、元等,亦多属老庄著述及道家习用之语。古代著名的养生家多精于道家之说,如葛洪之称抱朴子、陶弘景之号华阳陶隐居、孙思邈尊为孙真人,刘守真号通玄处士、张景岳别号通一子、傅青主称朱衣道人、薛雪号一飘子等。古代医道相通,当以养生学中最为突出[2]。道家精神养生是通过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贵柔守弱、动形达郁、形神兼养的方法,以达“长生久视”之目的。成都中西医结合医院王静安教授以药王孙思邈为致尊之师,习医问道,修性养生,普度苍生。王教授认为:所谓顺其自然,以不养而为养,就是要遵循自然,要有平和的心态和心性上的单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

5、共生[3]。这代表着当代名老中医养生之道融合了中医养生和道家养生以及现代科学养生的精华,是和宇宙融为一体的“大智慧”。1.2追求儒家理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官学”,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儒家精神养生特点主要是:“中和观”和“仁者爱人”。《中庸》专门阐述中和观,它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孔子的中和思想保留在该书。所谓“中和”,《中庸》的解析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儒家讲人性修养的一种境界,包含有“和而不流”、“中

6、立不倚”,既毋太过,也毋不及之意。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认为: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是指无过无不及,把握处理事物恰到好处。这是把握“度”的最高准则,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4]。“仁者爱人”是《论语》里的核心观念,它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仁”乃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以仁爱之心治国,为施仁政;以仁爱之心治医,为施仁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方面说明医是济世救民的仁术,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体现了医为儒士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选择。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何炎燊教授在

7、他的“沁园春(80生日述怀)”中有“敢云良相功同?喜杏苑连年一片红[5]”诗句,代表了当代名老中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使命感。1.3采撷佛家精华佛教产生于印度,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西汉末年传入内地[6]。佛家注重修禅。“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虚。其原意即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的状态。青原禅师说:禅就是我们的“心”。这颗心不是分别意识的心,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那颗“真心”,它是从贪婪、执著中解脱之后的恬适、闲适和睿智[7]。佛家养生观认为,养生最主要的是养心,心性是人体所依的根本,

8、佛家是通过道德修养以修禅,它使人的心性柔和、广大、安然、平和,目的就是要明心见性。佛家精神养生以“见性”为主,在方法上以静养为长,它可帮助人们获得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