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

ID:27326655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_第1页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_第2页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_第3页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_第4页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江口水电站压力前池改造优化模型试验研宄(1、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建筑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2、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3)摘要:由于上游起调节作用的茄子山“龙头库及各梯级电站己陆续开发运行,为云南省三江口水电站增加引用流量扩大装机容量提供了可行的条件。为了实现这一扩容目标,需要对压力前池进行改造。文章通过模型试验对改造前后泥沙淤积形态进行分析研宄,提出了较良的符合水力学条件的改造方案,以实现扩容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文章对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依据。关键词:压力前池;改造;泥沙淤积;模型试验1工程概况云南省三江口水电站位

2、于怒江、苏帕河及天宁河交汇处,为高水头径流式开发,于1993年底建成发电。由于上游起调节作用的茄子山“龙头”水库及各梯级电站已开发运行,因此为三江口水电站引用流量从16m3/s增至32m3/s扩机2X16MW创造了可行的条件。为了实现这一扩容目标,需要对压力前池改造前后泥沙淤积形态进行模型试验并加以分析研宄,提出优良的符合水力学条件的改造方案,以实现扩容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2水力学泥沙模型的建立为保证原型、模型水力学相似,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为1:20的正态定床模型。因原前池泥沙淤积中95%以上粒径均小于0.1mm,因此前池原型泥沙沉速按层流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3、:通过沉降比尺?姿?棕=?姿v=4.472计算得原型沙粒径及沉速与模型沙(精煤粉)粒径及沉速关系见表1。实际采用的模型沙为曲靖恩洪精煤粉,由于模型沙偏粗,试验成果应用于原型后,其冲沙效果将好于模型冲沙效果。3扩建前前池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由于原前池泥沙淤积严重,一方面造成了只能停机清理淤积泥沙的局面;另一方面部分泥沙进入水轮机,引起水轮机组的严重磨损。因此原前池泥沙淤积形态的模型是否合理可靠是有效改造前池的关键。为了保证模型试验成果的相似性与研宄成果的科学有效性,先对三江口水电站前池扩建前的基本体型(见图1)进行了淤沙试验,验证原、模型淤沙的相似性。试验按隧洞

4、来水及电站引用流量均为16ni3/S,电站进水室前为正常蓄水位858.00m,隧洞来水含沙浓度为lkg/m3,原冲沙闸关闭进行模型试验。水流进入前池后,主流偏向右侧,在前池左侧大范围(约占前池断面的三分之二宽度)形成大回流区;在压力钢管进水室前的静水坑左右两侧也各有一小回流区;冲沙闸前的回流很弱,似静水。断面流速分布与表面流态基本一致。从前池水流分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前池进口平面转弯段末的流速断面,由于受弯道水流影响较大,右侧最大流速为1.08m/s,左侧最大回流流速为0.69m/s;流速通过前池上游段调整至进水室前的断面,右侧最大流速为0.81m/s,左侧最大

5、回流流速为0.44m/s,前池右侧流速仍为左侧流速的近两倍。淤积形态与回流形态相对应,进入前池的较粗颗粒泥沙以推移质运动的方式沿前池的右侧进入进水室前的静水坑内,较细的颗粒以悬移质运动的方式大量在左侧回流区淤积。该试验成果与电站原型前池泥沙淤积对照,其区域及形态完全吻合。4扩建后前池泥沙淤积形态模型试验研究及成果为了改变上述泥沙淤积状况,必须借增容扩建之机,对原前池进行改造。因增加的容量将达到100%,故首先应增建与原进水室相同的进水室,然后再对原前池进行改造。在实际的工程枢纽中,前池周边除了高山就是陡坡,若扩大前池容积则工程量很大,因此,应尽量在不扩大前池容

6、积条件下对原前池进行改造。经过多次试验研宄,最终确定了在前池进口段,部分底板向下挖;在原前池底板上新建中隔墙的推荐体型。具体方案如下:(1)在桩号池左0+020.730m与池右0+013.130m之间建一横向挡水墙(挡墙上游简称配水池),挡水墙顶高程为858.60m,并在墙宽的1/4与3/4处各设宽3.5m,高3.2m的闸门(为1#、2#闸门)来调节前池左右两厢的流量,以保证左右两厢流量的均衡及冲沙用。(2)在桩号池左0+016.720m、隔0+000.000m处至池左0+89.610m、隔0+072.5lm处设一纵向中隔墙,将前池分为左右两厢,在左右两厢的中

7、隔墙顶部每相隔1m增设2mX0.4m(宽X尚)的叠梁门,底高程857.60m,隔墙顶高程858.60m。正常运行时,提起叠梁中隔墙两侧水面连通,来调节前池左右两厢的流量,以保证左右两厢流量的均衡及冲沙用。(3)在原冲沙闸右侧增设一道侧堰,侧堰长35m,堰顶高程为正常蓄水位858.00m。模型试验表明:配水池水流翻滚,仅在弯道凸岸及两导墙下游侧有淤积;左厢主要淤积在中偏右侧;右厢右侧淤积较左侧多;但淤积量较左厢有所减少;中隔墙两侧几乎无淤积。前池总淤积仅为来沙的19%左右。5结束语(1)模型试验研宄是在电站经十多年运行、前池受多种边界条件的约束和投资限制的基础上

8、进行的,原前池的流态必然受泥沙淤积,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