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301620
大小:6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缺失和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缺失和建构【摘要】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的教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沟通、互动、交往的内涵。[1]恰当使用非言语手段辅助教学语言,有利于实现对话教学的最理想状态。然而在实际的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缺失使得对话教学流于形式,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解读和建构。【关键词】对话教学非言语交流缺失建构一、对话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的内涵从对话教学发展过程中发现,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而交流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师生、生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中,
2、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因而对话教学应强调他们之间的非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话教学中师生非言语交流指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空间和动作语言等非言语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迗到教学对话的最理想化状态。生生的非言语交流是生生对话过程中彼此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优化课堂交流,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二、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缺失(一)师生对话中非言语交流的缺失1.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缺失。“研究发现,教师运用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的有效性平均值为3.09。”尤其是提问过程中缺乏等待时间,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反馈,他们就自己回答问题。此外,说话的语调以微妙的方式
3、揭示出教师隐藏在言语背后强烈的情绪和信念。2.空间和动作语言的缺失。“研究发现,教师教学中运用走动、空间距离的有效性平均值为3.17。”索莫尔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课堂讨论的参与直接受到座位的影响。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走动能帮助或妨碍交流的过程。然而对话教学中,教师常作为倾听者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非言语交流方式。3.手势和身体姿势的缺失。对话教学中,教师常忘记了恰当手势的使用,或频繁使用手势,而忽视了说话的内容或让学生很难判断出哪些是重要的信息。直接面对学生表示喜欢学生,并且在交流中很舒服。教学实践中,尤其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常随性站立。4.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缺失。米勒研究指出面部表情能够强化、修
4、正或抵消你说话的内容。师生对话时,教师需用某些不经意的表情影响着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但以对话为目的的教学中无论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可能只在乎自己思维活跃性和发言的积极性,这容易把教学的效果引向相反的方向。通过目光接触,师生就能开始、延长或中断交流。可教师却没有在对话过程中给学生以暗示的眼神来控制教学过程。另外,凝视能有效地引起捣乱学生的注意,这也没得到有效的实施。(二)生生对话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缺失1.动作语言的缺失。对话教学中,学生在大点的空间范内进行讨论时便出现扭扭捏捏等不好的习惯。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动作语言的使用。2.面部语言缺失。作为学生,他们的表情都是随性而发。随性的表情是可以训练的,
5、靠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非言语缺失的背景下,学生的非言语交流同样欠缺。表现为:面部表情有时过于活跃;面部表情不得体。三、对话教学中非言语交流的建构(一)教师方面的非言语行为的建构1.选择最优搭配。“信息沟通理论认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是同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话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言讲授,非言语行为配合它所要表迗的内容和情感,使教师与学生产生共鸣,获取最佳对话效果。教师的非言语与言语信息应合理搭配,要对各种言语表迗与非言语行为深入研究。1.表达适度恰当。对话教学中,师生处在较传统教学更为放松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大,所以表达的更得科学精确。教师的
6、一举一动都应是自然的,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运用非言语交流的基本标准是简洁、明了、及时和坚定。(二)学生方面非言语行为的建构1.善于观察、内化。“人际沟通理论:沟通者之间的任何信息交流,只有在共同性符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3]这要求师生一起制定出一套双方都能理解的非言语符号系统,使教与学双方达成默契,这样学生就能在对话教学课堂上正确理解且自觉执行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符号。这便要求学生善于观察老师的非言语行为,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课堂非言语行为。2.“放”“收”结合。作为在教室学习的学生,不能把与学习无关的个人情绪和表情随意带入教室,以免破坏学习的心境。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露,做到
7、能“放”能“收”。这对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略显困难,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与训练。【参考文献】[1]孙凯.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J].当代教育科学,2006(23).[1][美]肯尼斯•莫尔.课堂教学技巧[M].刘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7-150.[2]谭晓玉.非言语交流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3]鲁道夫•海德尔曼.课堂形态语言的魅力[M].刘运阁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