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

ID:27244986

大小:7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2-02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_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案一:教学构想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学案明确目标、疏通基础知识、﹚→课堂展示﹙课前板演→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课堂巩固﹙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课下作业 ﹚三维目标 ㈠、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㈡、能力目标: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能背诵课文。②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㈠、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㈢、品味烛之武巧妙的游说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一、 导入  。(一)“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导入。1、抓住机遇,展示自己。机不可失,失不再

2、来,抓住机会展现精彩。2、有真才实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对毛遂才华的最好评价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另一位比毛遂更优秀的人物-----烛之武。(多媒体展示课题)(二)知识链接:《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

3、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 文本研讨。  1.师范读课文。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4.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进一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⒌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大意。  每组选代表展示,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

4、: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三、文本赏析。  1.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学生展示本段知识点。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多媒课件启发﹚ 2.第2段  (1) 男生齐读本段。  (2) 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

5、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 学生展示本段知识梳理题: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

6、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多媒课件启发﹚ ⒊ 第3段  (1) 一生范读本段。  (2) 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 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4)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展示本段知识点。(6) 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多媒课件启发﹚ ⒋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

7、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4) 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展示)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多媒课件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