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31781
大小:7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2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ft3、ft4表达水平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FT3、FT4表达水平及意义王国俭(南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血清FT3、FT4等指标的变化。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0例亚急性甲状腺患者为观察组,同一时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各个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T3、T4、FT3、FT4浓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观察组甲状腺摄[3]1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亚甲炎患者FT3、FT4等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其临床体征及病情程度,加上甲状腺摄[3]1率检测,
2、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血清FT3、FT4水平;甲状腺摄I率【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082-02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thyroiditis)简称为亚甲炎,是甲状腺炎比较常见的病症,亚甲炎主要发病季节为冬春时期,发病前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木次研究以2013年6月〜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40例亚甲炎患者为研究视角,分析患者血清FT3、FT4等指标浓度变化情况。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
3、年12月收治的4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17〜51)岁,平均年龄为38.2岁。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年龄在(15〜48)岁,平均年龄为35.7岁。比较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上午空腹抽取适量的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量血清FT3、FT4、T3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患者上午空腹口服[3]1口服液20Ci(74kBq>检测
4、其甲状腺摄[3]1功能,依次测定2h、24h甲状腺摄[3】1率,所奋检测人员严格按照甲状腺摄[3]1试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例如:严禁服用含碘食物或药物等,所用检测仪器是FH-458功能仪器。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宄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3、T4、FT3、FT4浓度明显比对照组高,不同吋间段甲状腺摄[3】1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2.讨论亚甲炎是临床
5、比较常见的病症,占甲状腺疾病的5%,发病人群为20—50岁群体,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亚甲炎具冇起病急、病程不一,并伴冇复发的情况,持续1一2年后可能转为桥本氏甲状腺炎[2】。患者就诊吋要仔细询问其病史,必要时给予相砬的辅助检查:发病前是否奋上呼吸道感染;是否发生肿痛或触痛的情况;血清T4、T3是否升高等[3]。亚甲炎发病机制因患者甲状腺组织破坏及上皮细胞炎性坏死,在甲状腺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导致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FT3、FT4、甲状腺摄[3】1率升高。0前,亚甲炎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与病毒感染有直接的联系,但并未找出
6、病毒感染引发亚甲炎的冇效证据。但奋间接证据表明其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等。亚甲炎患者旱期血清FT3、FT4等指标浓度奋所升高,表现出摄[3]1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分离的情况。同吋,甲状腺摄[3]1率也可当做诊断亚甲炎和甲亢的重要方法,亚甲炎患者摄[3]I率下降,甲亢患者摄[3]1率会升高。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T3、T4、FT3等指标浓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各个吋期甲状腺摄[3】1率均比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进行诊断吋,不要单一的检测甲状腺激素,也要对甲状腺摄[3]1率实
7、施检测,综合系统分析方可得到正确的结论。1.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诊断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过程中,检测患者血清中FT3、FT4、T3等指标的浓度,冇利于及吋调节临床治疗方案,并可以预示病症的转归效果。【参考文献】[1】丁正强,袁超,殷锴等.甲状腺摄腆率测定在亚急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断与鉴别诊断[』].安徽医学,2012,33(7):853-855.[2]BahnRS,BurchHB,CooperDS,etal.Hyperthyroidismandothercausesofthyrotoxicosis:managementg
8、uidelinesoftheAmericanThyroidAssociationandAmericanAssociationofClinicalEndocrinologists[J].2012,21(6):593-646.[3]崔焕焕,李艳玲,卢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