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229817
大小:63.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2
《诵读——古诗文教学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诵读古诗文教学关键【摘要】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它是把书面文字语言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心、耳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诵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写好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好方法。提倡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传统,走民族化道路的最佳途径。【关键词】熟读成诵;融会贯通“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丢开了一面。”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针对40年代的教育现状如是说。然而时至今日,中学古
2、诗文的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的例子:例一:这是《归园田居》的教学实况,老师先是导入新课,然后介绍作者,接着讲解诗歌大意,最后归纳中心。整堂课除了开始时老师读了全诗,分析完毕学生齐读了全诗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老师在喋喋不休地分析、讲解。例二:老师正在上《劝学》,幻灯显示完作者的情况,学生听完课文录音后,老师便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串讲,,完了之后,便着手归纳本文的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次、一词多义等等,一堂课下来,难得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以上教学实例的通病是偏向了理性分析、讲解的一面,而忽视了“诵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基础的环
3、节。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大声疾呼:让琅琅书声重返课堂吧!诵读才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看家本领”,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诵读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心、耳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继而形成语感。同时,诵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及脉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曾说过:“吟诵的时亲切地
4、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宋代朱熹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与特殊功效。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古诗文正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蕴最丰富、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也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不仅如此,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它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自
5、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古诗文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的教学只能采用文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对古诗文大可不必作条分缕析地讲解,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都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在讨论中去交流,千万不能把最具趣味性、最具感染力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理论课。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明白如话的诗句还用翻译吗?如果硬要将它翻译出来,那诗的韵味岂不荡然无存?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腾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
6、,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样最具音韵美与意境美的文字,如果不诵读,又怎能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美感?众所周知,古代的私塾教育特别注重诵读习惯的培养。一上课,教室里便是“听取蛙声一片”,学生不是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便是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能熟读成诵、倒背如流。在这种读书的氛围中,学生们无不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召、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从而积累了一笔终生受益的语言财富。因此,大力倡导古代私塾式多读多背的教学方式,是古诗
7、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传统,走民族化道路的最佳途径。现状的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个个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何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学生脑中没有素材,没有几十百儿的文章放在脑袋里面,怎么写得出东西啊!电脑是人脑的仿制品,人们只有给电脑输入、储存一定信息,电脑才能处理、输出信息。人脑也一样,不输入、储存相当数量的语言信息,怎么能处理、输出语言信息呢?不在头脑中积累一定数量的精华篇章,就不能形成语文能力,没有背诵的积累,也就写不出文章。清代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作了如下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
8、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杜甫也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这方面,许多名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古代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