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

ID:27219307

大小:610.01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8-12-01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_第1页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_第2页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_第3页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_第4页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_第5页
资源描述:

《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19世纪文学(二)第四节俄国文学与屠格涅夫一、概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并转向衰落。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人才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他们的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高尔基曾拿西方文学作对比,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高尔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1俄国文学繁荣的表现是作家众多,名著如林,而且种类齐备。小说如冈察罗夫的《奥勃洛摩夫》(

2、1859)、屠格涅夫的《前夜》(1860)和《父与子》(186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186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1864),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1869)。短篇、散文、随笔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1852),谢德林的《外省散记》(1856),剧作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1860),诗歌如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1863—1877)等。在理论方面,别林斯基、车尔尼罗夫斯基、杜波罗留波夫被列为19世纪俄国三大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2内容为反封建̖反专制。这有别于西欧文学揭露资本主义的残

3、酷和金钱对人的毒害。而俄国文学主要针对的是反封建反专制,虽然有些作品也涉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丑恶,但主要针对的是封建专制和封建官僚旧势力。3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尤其是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入中国,对中国五四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进步的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等。4出现了两个“系列”:“多余人”和“新人”“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分子形象。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

4、多余的人,无用的人。“多余人”这个词最初见于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多余人日记》,1851年赫尔岑在评价奥涅金时,称他为“多余人”,以后这个词就专指一种人物类型,并形成了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模式。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屠格涅夫《贵族之家》)、别里托夫(赫尔岑《谁之罪?》)、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普希金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

5、”莱蒙托夫诗人莱蒙托夫(1814—1841)在1840年发表小说《当代英雄》,继承普希金开始的“多余人”形象传统,塑造了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毕乔林是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但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闷绝望;他时时进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视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果戈理与“自然派”果戈理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别林斯基则反驳对立派攻击果戈理的言论,认为到4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其特点是真实描写并批判社会的黑暗,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表达劳动人们

6、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这恰好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果戈理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实际活动能力。他整天躺在床上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也在睡梦中死去。这个人物表现出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五十年代以后的俄国已丧失生命力,预示着俄国文学“新人”形象将取代“多余人”形象。屠格涅夫的出现是繁荣时期的标志。他在写出了“多余人”形象罗亭(同名小说,1856

7、)、拉夫烈茨基(《贵族之家》,1960)之后,迅速转向“新人”形象的创作,开了这个形象系列的先河。“新人”形象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如《怎么办》之中的拉赫美托夫。三、屠格涅夫(一)生平和创作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在一个

8、贵族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性格乖戾。据说她就是中篇小说《木木》里那个残暴而任性的女地主的原型。屠格涅夫于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1834年转入彼得堡大学,1836年毕业。大学期间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