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

ID:27216949

大小:18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2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_第1页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_第2页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_第3页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_第4页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城市文峰粉笔公司创办人刘大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应城文峰粉笔公司,公司创办人刘大锋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始建于湖北省应城市黄滩刘垸开发区,本厂是专业生产“文峰”牌,“文华”牌,高档无尘教学粉笔,工艺粉笔,医药粉笔,制衣划粉,异形粉笔,玩具粉笔,精制粉笔粉末,粉笔模具等。有50多年的专业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流程,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名牌及产,供,销,为一体的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文华”牌,“文峰“牌高档无尘粉笔,现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很多名校师生的好评。产品对外销往美国,欧洲,澳洲,非洲,韩国,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中东地区。产品质量已通过出口欧美,日韩

2、的质量检测标准,有《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明书》,可直接对外开展贸易业务。保证顺利通关。本厂位于素有“石膏之“之称的全国美丽城市——应城市。距经济特区——武汉市仅90公里。内陆物流发达,货通全国各地,海运交通便利!本厂总经理刘大锋率全体同仁向国内外客商郑重承诺本厂总经理刘大锋率全体同仁向国内外客商郑重承诺本厂:本厂以“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笑迎中外商贾,诚待四海宾朋!您的光临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质量是您可靠的保证。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创双赢中华粉笔第一村的故事,他养活一个村,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带着这样的疑

3、问,跟我们走进今天的中华粉笔第一村,这里走出一个粉笔大王刘大锋,他把一个小不起眼的粉笔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他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还被评选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他让刘垸村的粉笔走出国门,引来外商纷至沓来,石膏储量达13亿吨,成就中华粉笔第一村石膏储量达13亿吨,纤维石膏储量、品位居全国之首,应城市被誉为“亚洲纤维石膏王国”。位于黄滩镇的刘垸村,和粉笔有着不解之缘。走进刘垸村,几乎每家门口都摆放着叠架,上面晾晒着五颜六色的粉笔,颜色不同,形状各异,让人眼花缭乱。 “早在放前,刘垸村就有农民开始制作粉笔,

4、然后挑着担子到周边地区卖。”村支书刘汉涛介绍。改革开放后,村里涌现出70多户粉笔专业户,有的自产自销,有的则为上海、广东等地客户贴牌生产。最初,两块木板拼接组成模具,只能生产35根粉笔,到现在的铜制模具,一次能生产800根。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刘垸人看到了无限商机。现在,全村1000户农家,八成生产粉笔,产销量约占全国85%的市场份额,被称为“中国粉笔第一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刘汉涛自豪地说,小小粉笔让农民荷包鼓起来了,房子越盖越漂亮,日子越过越好,有的还买了小车。 “夕阳”到“朝阳” 的转变过

5、去的粉笔,最大的问题是散落的灰尘满天飞。刘垸人积极研发,生产的环保粉笔灰尘少且垂直下落。在书写型粉笔的基础上,还开发出智能玩具型、知识运用型、灭虫杀菌型、玩具卡通型、竞技运动型等五大类300多种规格的粉笔。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学校对粉笔的需求量逐渐降低,订单量也大幅下降。曾被人称为“夕阳产业”的粉笔业,似乎日薄西山。要想生存,就要勇于变革。刘垸人跳出粉笔生产的小圈圈,进行产业延伸。于是,这家办起了膏粉厂,那家办起了模具厂„„在做好粉笔产业的同时,刘垸村发展关联行业,走出了一条集生产、模具开发、

6、印刷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刘垸粉笔卖到联合国刘垸村的粉笔行业迅速发展,有的成立公司,有的走南闯北建立销售网点和分厂。一时间,市场风起云涌、鱼龙混杂,冒牌伪劣、恶性竞争等事情时有发生如何稳定和开拓市场,这个难题又摆在刘垸人面前。  刘垸村投资300多万元,建立粉笔批发市场,吸纳300多户粉笔经营户,并和全市2000多家粉笔加工专业户和省外粉笔经销商建立业务往来。组建的粉笔销售团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通过网络营销,将产品卖往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该村回乡大学生刘大锋,看准时机,成立公司,注册

7、了文华牌商标,他特别注重产品和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谈生意,刘大锋每天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询单,再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沃尔玛销售文华公司的粉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我的客户。”这位“粉笔大王”对未来充满信心。全村385户,有340户从事粉笔生产,占国内市场份额的30%。2005年,全村粉笔行业产值1.8亿元。这就是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一个因粉笔而闻名全国的小村,号称“中华粉笔第一村”.一个人与一个产业粉笔,是刘垸村的传统产业。刘垸村人多地少,人均几分地。解放前,刘垸村集体就开始利用应城“三宝”之一的石膏

8、资源制作“浆粑”,用来给糙米“加白”。“浆粑”的制作工艺与粉笔类似,至于谁是最先转型做粉笔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垸村民众说纷纭。但现年64岁的刘银海无疑是最早的一批。 “没有刘银海,就没有刘垸粉笔产业的今天!”有人这样评价刘银海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被评为“乡土拔尖人才”的刘银海在刘垸村粉笔产业发展的两个节点起了关键作用——引进先进模具和彩色粉笔制作工艺。最初,刘垸村制作粉笔的模具是由两块木板拼起来的,只有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