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原子轨道能量与构造原理的几点疑难释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原子轨道能量与构造原理的几点疑难释疑构造原理与原子轨道能量关系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作者】:李英慧 【摘 要】:构造原理是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然而后填入电子的轨道的能量是否一定低于先填入电子的轨道的能量,这个问题正是很多人对轨道填充顺序的误解所在。从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说明了轨道的能量高低顺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原子轨道;能量 许多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填充顺序都有类似下面的叙述:原子核外的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排到
2、能量较高的轨道。并且列出轨道能级顺序: 1s,2s,2p,3s,3p,4s,3d……(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轨道的能级从第三层起,就有能级交错现象,“3d”轨道的能量高于“4s”轨道的能量,电子是在排完“3p”而后排“4s”,再排“3d”……而在2009年3月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对构造原理的叙述: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外电子大多是按图(即构造原理图)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的,填满一个能级再添一个新能级。这个规律叫做构造原理。对照这两种说法可以看到,人教版新教材避开了提到按构造原理的顺序能量是逐渐升高的
3、这种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这正是很多人对轨道填充顺序的误解所在,很多人认为,构造原理就是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顺序,先填入电子的轨道能量较低,后填入电子的轨道能量较高,实际上这是对构造原理的一种误解。构造原理指明的是核外电子的填入原子轨道顺序,但并不是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顺序,即先填入电子的轨道并不一定是那个比后填入电子的轨道能量低。如果不澄清这个问题,那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就会出现问题: 1. 氢原子的3d和4s能级的能量高低是( ) A. 3d>4s; B. 3d<4s; C. 3d=4s; D.氢原子无3d和4s轨道 2.
4、 氢原子中 3s,3p,3d轨道能量高低的情况为( ) A. 3s<3p<3d; B. 3s=3p=3d; C. 3s>3p>3d; D. 氢原子无3d和4s轨道 3. Fe原子失去两个电子成为Fe2+时,失去的是两个4s电子还是两个3d电子? 4.H原子的1s轨道和Na原子的1s轨道哪个能量高? 也许很多人不假思索的就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了答案:1.A;2.A;3. 3d电子;4.相等 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要解释这几个问题要从轨道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产生的原因说起: 氢原子与类氢离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只受原子核的
5、作用,根据精确求解的单电子薛定谔方程,电子的能量只与主量子数n有关,即E=-13.6z2/n2 eV。因此对于氢原子与类氢离子来说,不会发生所谓的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即n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都相同(Ens=Enp=End……)。 而对于多电子原子,即电子数超过两个的原子的薛定谔方程是没有办法精确求解的,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多电子原子简化为单电子结构。中心力场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核外电子不止一个,它们之间彼此存在相互排斥作用,而这种排斥作用的存在是会削弱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我们把这种由于电子对另一电子的排
6、斥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对电子的吸引力的作用称为屏蔽作用,而把被其他电子屏蔽后的核电荷称为有效核电荷,用符号Z*表示,于是有:Z*=Z-σ。Z为未屏蔽时的核电荷数(即原子序数),σ称为屏蔽常数。σ值越大,表示目标电子受到的屏蔽作用就越大。 对于氢原子Z=1,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不存在屏蔽效应,则其电子的能量只与主电子数n有关, 而对于多电子原子中的一个电子来说由于这时有效核电荷取代了核电荷,所以其电子的能量: E=-13.6×■ =-13.6×■eV 屏蔽常数如何确定呢?影响屏蔽常数的因素很多,有产生屏蔽作用的内层电子的数目和离核远近,还
7、有目标电子所处的原子轨道的形状等因素。为了估算屏蔽常数σ,斯莱特(Slater,J.C)根据光谱数据归纳出一套经验规则:首先把各能级按下面方法分成若干组(同一括号内的能级处于同一组):(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余此类推。这些组被认为是从核向外依次排列的 1. 处在被屏蔽电子的轨道外面的轨道组σ为零。 2.与被屏蔽电子处在同一轨道组的电子其σ为0.35(1s组除外,它是0.30)。 3.如果被屏蔽电子处在ns或np轨道上,则(n-1)轨道组的每个电子的σ为0.85,而
8、更内的轨道组上的电子的σ则为1.00。 4.如果被屏蔽电子处在nd或nf轨道上,则位于它左边各轨道组上的电子的σ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