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7116418
大小:1.78 M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2-01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二、平面线形设计三、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步骤一、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内容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台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类型、控制尺寸等。道路平面线形规划可划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的道路线形规划主要是根据城市主要交通联
2、系方向确定道路中心线,并进一步确定城市路网;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道路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一般在城市路网规划基础上进行,需要进一步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其他各类线形。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经常会碰到山体、丘陵、河流和需要保留的建筑,有时还需要避开不宜建设的地质条件,所以城市道路不可避免要发生转折。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公路设计中,但城市道路的转折点多发生在交叉口附近,经常以折线形式出现。这样可以减少道路弯道,并将交叉口、弯道对车速的影响降到最低,起到提高行车速度、通行能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两侧的建筑布置。虽然城市道路路段上的
3、转折较少,但难免出现,这就需要根据车辆运行要求设置一些曲线。上述情况就构成了城市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综上所述,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主要任务为:根据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要求。(一)平面设计的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线形
4、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并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尽可以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二)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1.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2.弯道部分的
5、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3.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4.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二、道路弯道平曲线半径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线形,一般由直线和平面曲线(简称平曲线)组成。道路平面曲线经常采用的是圆曲线。1、平曲线构成要素汽车在弯道上的受力分析2、平曲线半径的确定通过对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的受力分析,可知汽车重力作用于路面,通过车轮产生横向摩擦力,如果横向摩擦力大于或等于离心力(C)汽车就不会发生滑移。
6、汽车设计的原因,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抗倾覆能力高于抗滑移能力。因此只需通过横向摩擦力与离心力的分析就可以计算出不同车速与路面情况下的最小弯道曲线半径。确定圆曲线最小半径,必须综合考虑机动车辆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乘客的舒适程度、车辆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等各方面的因素。(1)抗滑稳定性要求当车辆在设置有超过的车道上行驶时,式中的应为(2)乘客舒适要求横向力系数不宜超过0.15~0.20,多以0.15为最大控制数值.(3)运营经济要求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在拟定各级道路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数值时,可采用理论公式计算3.不设超高的
7、圆曲线允许半径4.圆曲线半径的选择道路平曲线半径主要取决于设计车速V,同时要考虑地形、地物所允许道路通过的(视距)空间条件,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一般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当R≤125m时,R取5的倍数;当125m500m时,R值取100的倍数。平曲线半径道路等级主干道次干道住宅区街坊道路最小平曲线半径(m)150~25070~10040~60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允许半径(m)500~1500150~250100~200例:某中等
8、城市II级城市道路,设计车速为35km/h路线须跨越一河流,要求桥头至少有50m的直线段,由桥头到路线转折点的距离已知为100m,转角为44度,如下图,试求路中线最大可能的平曲线半径值。解:切线长:T=100-50=50(m)由此可知:Rmax=T·ctg44/2=50·ctg44/2=124(m)取R=120m满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