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

ID:27033878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_第1页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_第2页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_第3页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_第4页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网络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论文关键词:网络大众商业化媚俗化超复制造星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的。在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中,网络大众文化显示出如下特征:媚俗化、超复制、网络造星。      大众文化是个纯粹的外来词,它的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是相对于高等文化而言;20世纪20、30年代,大众文化与商业化、化之间的相关性的现实价值得到更多的关注;英国当代中心20世纪50年代开始涉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大众文化至此已还,被认为是积极的过程和实践,以及对象和物品。大众文化从一种工业时代初

2、期被看作下层的,到作为文化工业批量生产;从被精英阶层所鄙薄到成为社会、文化所塑造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本文采用潘知常、林玮提出的大众文化定义:大众文化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不是大众文化,但两者从一开始就高度相融,共同构成当下人类生存的新的文化境遇。实际上两者虽各有领地和依托,但并非各自封闭、毫无联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传播的。当代大众文化产生于一

3、个高科技的网络时代,一个产品极其丰裕、高度化时代,这就必然使大众文化成为现代传播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集合体。文化产品与经济产品文化趋同,使原来纯粹的经营文化、理性文化的解释模式发生困难。本文探讨大众文化本质特征之一的商业化运作在大众网络文化中的体现。  诚然,大众文化由于它具有的某种自发盲目的成份带来庞杂性,由于其商业性的显著特点其消极性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大众文化中,知识性文化消费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是严重失衡的,人们往往把大众文化喻为“精神快餐”,“量小也吃得饱”。但长期一味的依赖,就会患“营养不良症”。   

4、 一、媚俗化  网络与资本的结合形成信息文化工业,它大量生产出信息文化产品来满足用户的消费需要。使它从精英网络文化过渡为大众网络文化,具备了赤裸裸的商品性,也使网络更容易走入普通大众。大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炒”。到如今,文化产品已经明显商品化,它只有进入市场,适合大众趣味、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才有可能被大众关注、被传媒“热炒”。网络大众文化被“热炒”降低了格调,逐渐走向媚俗之路。  媚俗被学者为“忌屎”。对此米兰·昆德拉解释为:“对kitsch的需要,是这样一种需要:即需要凝视美丽谎言的镜子,对某人自己的映像留下心满意足的泪水。”媚俗

5、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为他人的表演性,一种虚伪、矫情。昆德拉指出:媚俗是对媚俗的需要,即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媚俗是对他人赞许的需要、评价的需要。他人的目光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哈哈镜。而媚俗就是在镜子前搔首弄姿,忸怩作态。大众文化的媚俗是一种取消距离和纯净的煽情,媚美的东西由于直接迎合意志的对象必然要激动鉴赏者的意志,使这鉴赏者不再是认识的纯粹主体,而成为有所求、非独立的欲望主体了。这样,把欲望等同于娱乐,再把娱乐等同于文化、审美,就成为媚俗的全部理论基础。大众文化领域应该是媚俗运用得最为

6、淋漓尽致的地方。媚俗既然是不可摆脱的“人类境况”,它屏蔽了“生活世界”,却指引我们探求存在的意义,这无疑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世界”潜在的丰富性和创造性。  在网络社会中,一个内在性、主体性、意义、隐私和内在生活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诲淫、诱惑、眩晕、同步、透明和过分暴露的时代开始了。网络对大众文化偶像——各种“星”的盲目吹捧有时会达到很浅薄的地步。2005年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芙蓉姐姐”,本名林可,网名为火冰可儿,在网上发布大量的文字和自己的s型曲线照片,极其自恋和暴露自己的隐私成为网上的热点话题。奇怪的是,她的自恋行为在网上也得到

7、一批网民的支持,认为她大胆的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精神值得赞扬。实际上,“芙蓉姐姐”需要的就是他人的赞许和评价。他人的目光就是一面镜子--面哈哈镜。而“芙蓉姐姐”就是在镜子前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成为他人的消费符号,走向品味地下的媚俗。现今的网络作品除了一味的捧或杀,很少见到像样的评论和批评,这显然是点击率价值高于价值所致。由此网络文学往往透出一种“媚俗”的倾向,热衷于创作浪漫离奇故事以吸引点击率。    二、超复制  “艺术作品的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剖析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与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

8、批量生产一样,网络文化产品也体现出这一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