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新锐建筑师--马清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新锐建筑师----马清运目录个人简历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主要作品与奖项,展览代表作赏析01020304马清运简历马清运个人简历马清运: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达思班设计总监教育经历:1983-1988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1989-1991美国宾州宾西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建筑学硕士实践经历:1990-1991美国费城BALLINGER建筑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1991-1995美国纽约KPF设计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1997-2000美国费城KlingLindquist设计师事务所,高级设计师1996至今美国纽约MADA建筑师事
2、务所2007-至今 美国南加州大学 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个人简历学术经历:1991-1992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景观及建筑联合(JamesCorner)工作室客座指导1995-1996深圳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1997美国费城Temple大学建筑工程系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1997-1999曾任不同学院的客座评委,包括哈佛GSD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1997-2000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美术研究生院建筑系全职讲师,担任研究生主线设计工作教授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00访问学者2001-2003在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对北京申办2008
3、年奥运会评估考察工作中,作为主题10"奥运村"的陈述专家,为北京申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2南京大学客座教授2003荷兰Berlage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12月20日就职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建筑学院院长2007至今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任期五年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建筑在我的眼中是人处于的物质环境的一个层级别,就是说它同你手中的任何东西,比如说勺子,或者说手表没有任何不同,它同你所处的现象,比如山川、河流也没有区别。这种理解是将建筑放在了质与物
4、之间的一个坐标上的一个点,而且是一个变化的点,所以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或领域。所以当今建筑的状态与发展趋势则于当代社会物与质之间的运动有关,我看目前世界范围建筑实践或讨论的空前丰富是有些“回光反照”的意思,整个生存空间的非物质化进程很快将使我们习惯理解的建筑“蒸发”掉。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在西方建筑界里,马清运属于很特别也很罕见的一类。一方面他在最商业的事务所(诸如KPF)做设计师,另一方面又在非常严肃的学院里做教师。或许是这层双重身份,使马清运对建筑这项学科和产业有着格外凝重的思考和体验。不同于一般的"拿来主义",马清运更愿
5、意用"改造"来代表他的建筑逻辑。不论是对蓝田古宅的独特设计,还是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再生"的规划,都只是改造的一种形式。在他眼里传统和艺术永远服从于实用性,"艺术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他认为实用性永远比艺术性重要。"珠江三角洲"城市再生"的规划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马清运打破了建筑师似乎不可逃脱的"文艺复兴人"、"百科全书人"的社会职责。他认为逃脱这种神经质处境的出路也许在于建筑师敢于跳出职业服务范围的界限,重新组织建筑程序的序列,用自己的知识来预定它。"能不能不要开发商,自己做自己的开发商,不向银行贷款,自己去组织钱?"马清运把这
6、种全角度的思维方式同样带入了他一手经营的马达思班设计师事务所,在他的这个成功运作下的工作场所中,马清运所扮演的角色几乎更多还是教师式的。"我觉得教师是商人、管理者的总合。所以我诠释'教',是一个思想的管理者、知识的经营者。而建筑师只不过是社会产品的加工者而已。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对于如何处理和传统的关系,马清运表示:“这也是一种取舍。学术界大多数是把看得见的东西称作传统,其实还有好多看不见的传统,这些看不见的传统演变速度要比看得见的传统演变速度高出很多倍,怎么样在演变比较快的传统中,适合这种看不见的传统的这种质量,也是取舍看得
7、见的传统的处境的一个出发点。”个人观点与设计理念马清运的学术兴趣集中于城市中的基因元素,都市与建筑的本体关系,快速建造及环境的中国性。“这个时代的能量表现在城市上”,在他看来,城市才是建筑意义的真正来源,因此他的设计总是关注建筑和城市生活的关系。马清运设计过很多老的商业体,如苏州的“曲水园边园”,宁波的天一广场、老外滩改造等等。宁波天一广场苏州的“曲水园边园”主要作品与奖项,展览主要作品1恒隆广场中国上海(KPF参与设计)宁波日报社总部中国宁波浙江大学宁波分校中国宁波博雅园展示厅中国北京东方汇景园中国上海天一广场(CCD)中
8、国宁波宁波老外滩历史街区中国宁波主要作品2蓝田玉山石柴中国西安西安广电世纪园中国西安国际竞赛:波兰华沙市中心重建规划德国慕尼黑旧机场改建规划威尼斯公共汽车站深圳文化中心北京CBD核心区法国里昂汽车厂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作品获得奖项2002 荣获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