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

ID:26978829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30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1页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2页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3页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4页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摘要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论文关键词犯罪心理分析对策思考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法治蓝皮书》显示,2009年1月至10月,中国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发现受理数大幅增长,刑事案件数增幅在10%以上,治安案件数增幅达20%左右,

2、全年刑事立案数达到530万件,治安案件数达到990万件。其中弱势群体犯罪案件上升较快,自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惨案”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相继发生5起类似惨案。这6名作案凶手的共同特点:一是多为青壮年男性,最小的31岁,最大的48岁。二是作案者都是社会弱势人物,这6人中,有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为什么会在走投无路之时制造恶性刑事犯罪?本文试从犯罪心理角度进行探讨与分析。一、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

3、理的外部表现。与其他社会群体犯罪相比较,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几种:(一)仇富式心理犯罪2005年9月11日,北京王府井大街发生一起劫车案件,一位31岁的河南农民艾绪强,为报复社会在王府井抢窃出租车撞人,导致3人死亡,6人重伤。2006年艾绪强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受审时,公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开车撞人?”,艾绪强回答:“因为我要报复社会,报复富人,我觉得现在十个城里人有九个都是黑心的。”(二)补偿式心理犯罪处于社会弱势中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在绝望之时除了往往会选择自杀之外,更主要的是不会选择默默无闻地死去,而想在社会上“轰轰

4、烈烈”地去死,从而出一口气,找回“自我价值的补偿”,自认为自己“死得值得”,可以“永垂不朽”或“遗臭万年”。2006年陕西杀人恶魔邱兴华在狱中写了《7月16号轰动全国的特大杀人犯邱兴华的写真》和《金笔定江山》两本书,在听到死刑判决后面露微笑,声称不后悔,只担心自己写的书销量不好,在狱中给他的小学老师邓国凤的信中写到“虽然我犯了杀人罪,还有不少人同情我,说我是个人才…”,②可见穷困潦倒,一生坎坷不得志的邱兴华临死都想证明自己有价值,他的人生格言是韩信的“人不怕32岁死,只怕死后无名”。(三)绝望式心理犯罪行为人因贫困、失业、失恋或其他原因陷入困境时,往往会产生绝望的

5、心理,在绝望之余往往会选择自杀,但在选择自杀之前怀着对他人和社会的仇恨,抱着“死了也要找几个垫背的”的想法而实施恶性犯罪。在犯罪心理学上称为“自杀性暴力犯罪”。比如山东潍坊校园惨案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当场点燃汽油自焚而死;陕西省南郑县幼儿园惨案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四)自救式心理犯罪由于弱势群体文化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漠,加之我国立法不完善、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判决后执行难、打官司时间长、程序复杂,法律使用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当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他们往往选择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权益,或想通过此种方式扩大影响,

6、以期引起重视。2011年3月11日湖南籍男子谭某因对劳动纠纷判决结果不满,到重庆轻轨站卧轨,还用照相机拍照截图发布到网上,以期引起围观和重视,导致线路中断三个小时,最后因破坏经济经营罪获刑一年。二、引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因素分析(一)社会原因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制度的不完善,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国有资产流失,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制度性壁垒和社会排斥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机会差异,特权阶层的出现加大了弱势群体经济地位和政治上的差距。这种差距必然带来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产生仇富心理和仇官心理。(二)认识原因近年来,我们对弱势

7、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态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在250份有效问卷中,被访者对弱势归因的选择依次为:自己没本事,缺少文凭或技能;没有关系、后台;竞争太激烈;企业关、停、并、转;社会腐败;父母没本事等。虽然绝大多数人将弱势境遇归因为自身原因,但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归因为社会或他人。弱者对弱势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在发泄不满情绪时的具体对象,强化他们作出外罚性攻击时的自我合理化机制。尤其是将自己处于弱势的原因更多地归因为社会和其他群体时,容易引发反社会情绪的积累。(三)心理原因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不太理想,从小就缺乏安全感,自卑和自尊

8、的双重性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