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

ID:26967837

大小:355.51 KB

页数:78页

时间:2018-11-30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_第1页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_第2页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_第3页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_第4页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7世纪至14世纪(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经济思想第一节7世纪至14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二节理财思想第三节重商与崇富思想第四节土地思想的延承与发展第五节封建社会经济繁荣时期的财税思想第六节货币思想的新发展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唐宋时期理财思想的主要内容,重商思想在唐、宋、元时期的新特征。一般掌握土地思想的延承与发展、财税思想的时代特征、货币思想的新发展。本章要求学生了解7世纪至14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一节7世纪至14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唐代特殊的经济体制(一)招还流民,增殖户口(二)颁布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在均田制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

2、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三)刘、杨整理财政和两税法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入衰的历史转折点。刘晏在担任盐铁转运使后,对盐法、漕运等都进行了整顿,收效明显。又推行常平法,平抑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杨炎制定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位征税标准,扩大了赋税的基础,改变了课役过于集中在贫苦人民头上的情况。两税法规定:两税之外,不应再有杂税。二、两宋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一)手工业经济方面的发展1.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2.手工业规模也有明显扩大。特别

3、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手工业者中也出现了所谓的“富工”,即作坊主人,他们能同“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其富裕程度可以想见。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这个特殊的阶层,体现了某种新生产关系的萌芽。3.手工业中的雇佣关系被较为广泛地采用。“明资匠”是由官府出资所雇用的工匠,大抵是属于有特殊精巧技术的工匠;至于“巧儿匠”,是“明资匠”中尤为特殊的具有最高技巧的人。“明资匠”和“巧儿匠”都是由官府给予工资,类似募匠,身份是较为自由的,他们是属于有偿劳作。封建官府的工场抛弃劳役征发的方式,改用雇佣劳动形式这一事实,在封建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变革,尽管所谓雇佣仍不免带有若干强迫

4、性质。(二)商业经济方面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较高级的商业经营方法(如预买与佘卖)已相当普遍。其商业的发展水平与以前的历史时期相比,呈现出一些变化:1.表现在市场活动方面。北宋时期的商业首先突破了市场的地区限制,在都市的任何地区均可进行交易;其次是突破了交易时间的限制,每天从黎明至深夜皆可进行交易。2.表现在行会组织方面。与唐代相比,行会组织发展到宋朝,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巩固,组织亦更周密。一个行业由一个行会控制,可见其组织已高度发展。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物料人工,都向各行勒派,行户不胜其苦。熙宁六年改为用钱折算,称为"免行钱"。总之,行会到宋朝已

5、发展为代表工商业者自己利益的有力组织,在封建城市经济中起着很大作用。(三)货币流通方面的发展变化1.白银作为货币广泛使用,取得了部分的法偿资格。偿付能力又叫法偿能力,指货币所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分为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两种情况。2.纸币出现并越来越成为封建国家的主要剥削工具。封建地主经济后期的思想家不谈及货币问题的比较少,而白银尤其是纸币这两个在本历史时期新出现的问题更是讨论的中心。三、元朝经济发展概况1.重视农业,确立了“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农桑》)的原则,使农业得到迅速发展。2.重视商业经济和海外贸易。3.国境的扩大、商业的

6、发展,为纸币的扩大流通提供了条件。元朝是我国首次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朝代,对封建财政影响很大。元在纸币发行上采取统一发行办法,同时还完善了发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自始至终以发钞作为补助财政的手段,是元朝财政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二节理财思想一、对传统“讳言财利”思想的批判9世纪以来,一些进步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已开始对传统的“讳言财利”的态度提出异议。(一)李觏对“何必曰利”的批判1.李觏从“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严厉地批驳了孟子的“讳言财利”思想。“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其书数称汤、武将以七十里、百里而王天下,利岂小哉?”2.李觏

7、对“讳言财利”的批判还是有其不彻底性。他主张用“礼”来限制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即用“上下有等,奢侈有制”来约束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总之,李觏对“讳言财利”思想的批判,对当时社会上的保守派和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正统经济思想,是一沉重的打击。链接:李觏的人口思想。(二)苏洵对“君子之耻言利”的阐释苏洵对义利关系的阐释有其独到之处,义和利要有机结合。只有“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但天下不可能无小人,因此,就不可能只讲义,不讲利。《周易》所谓“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就是讲的“义必有利而义和”。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懂得义和利不可缺一的道理:“义利、利义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