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6455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阳明心学研究视角新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阳明心学研究视角新论摘要:自明末清初尤其是近代以来,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运用基于教法视角之文献材料考证与逻辑思辨分析,然对于注重内心世界精神体验的心学而言,传统教法研究视角之日见其弊已渐为有识之士所警醒。而证法研究视角则具有深契阳明心学一贯注重工夫实证之内在精神的深层学理依据,有利于克服当前研究长期偏重教法忽视实证之偏弊;但史料考证与逻辑思辨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实不可或缺。故证法与教法两种研究视角之融通互补、相得益彰,有助于发显阳明心学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精神,推进心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2、。中国4/vie 关键词:证法;教法;体验;境界;入手处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1003-0751(2016)11-0113-06 自明末清初尤其是近代以来,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运用基于教法视角之文献材料考证与逻辑思辨分析。此乃明末心学式微后由黄宗羲所造端发冢的注重材料考证与义理分疏的史学派研究范式,与民国时期传入的注重概念分析与逻辑推理的西方哲学范式相融合而形成的研究路向。这一研究视角自有其不可否认的学术价值,它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基础和思想参照。然对于注重内
3、心世界精神体验之心学而言,若只局限于传统教法研究视角,无疑会造成如王阳明所言“比拟仿像”“混融凑泊”乃至“文盛实衰”等诸多难以规避之理论缺憾;相较而言,证法研究视角则具有深契阳明心学一贯注重工夫实证之内在精神的深层学理依据,有利于克服当前长期偏重教法忽视实证之积弊。证法与教法各存利弊,互有短长,唯有将两种研究视角统一融贯,长短互补,当前心学研究方能深透入髓,客观全面地发显还原阳明心学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精神。 一、证法与教法的内涵与特点 1.证法研究视角与教法研究视角的理论内涵 证法与教法之法,
4、其内涵不仅仅指研究方法而言,亦容括研究理论与研究思路等内容。具体而言,所谓教法,乃指王阳明在长期教学传道中根据不同弟子的资质根器、学养进阶等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因机接引的方法以及教化门人的具体理论。而证法则指王阳明本人证悟圣人之道的方法、所悟出的圣人之道的基本内涵、内圣诣境层层跃升的阶段及相应的理论内容等。 由于王阳明在教学实践中所面对的弟子资质禀赋与领悟层次参差不齐,他必须而且只能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来传授其心学思想。并且鉴于“利根之人,世亦难遇”①的客观现实,王阳明也不可能将自己悟出
5、的形上境界之所有思想内容尽数传授于弟子,尤其是更高层次境界的思想精髓。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认为王阳明所传世之文字材料显然应为教法之学。而真正能体现阳明心学内证境界之思想精华,我们唯有从证法和教法融贯互补之视角切入方能深刻认知和内在把握。当然,证法与教法相统一,并非是认为两者之地位可等量齐观、相提并论,而由于证法是王阳明本人证悟的方法、所悟之道的内容等,因此应以证法为主,同时内在涵摄与融贯教法为一体。 阳明心学注重工夫实证与心性体验的理论特点和王阳明因材施教、随机而发的教学方法,使证法研究视角与教法
6、研究视角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亦体现为证法视角的理论优势。 首先,从对王阳明某些因人而异的教说理论的理解来看,单一的教法研究视角易使学者流于机械性、教条化的认知,难以根据王阳明教说的具体情状来灵活变通地体认和把握。而证法研究视角则比较灵活,从证法视角来对王阳明各种因材随机的教说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执一统众,以简御繁,有利于克服教法研究视角之形式化、教条化之缺弊。试举一明显的例子: 林致之问先生曰:“知行自合一不得,如人有晓得那个事该做却自不能做者,便是知而不能行。”先生曰
7、:“此还不是真知。”又曰:“即那晓得处也是个浅浅底知,便也是个浅浅底行。不可道那晓得不是行也。”后致之多执此为说:“人也有个浅浅的知行,有个真知的知行。”以方曰:“先生谓浅的知便有浅的行,此只是迁就尔意思说,其实行不到处还是不知,未可以浅浅底行却便谓知也。”致之后以问先生,先生亦曰:“我前谓浅浅底知便有浅浅的行,此只是随尔意思。”② 关于“浅浅的知”和“浅浅的行”,王阳明对两个学生的解释不同,而对林致之最初只是迁就其意思而说,于是给他以老师赞同其“浅浅的知行”之说的错觉。实际上,王阳明讲知行问题
8、,乃是就用功上说。③其目的是激励弟子在日用常行中切切实实地做心学工夫,而不应将知与行的问题割裂为二。此处王阳明与黄以方皆对林致之及时纠正原说,而对王阳明文集中其他尚未指出点明、类似此处的迁就之说,我们若仅仅从教法上去理解,则很容易陷入就理论而理论的教条化理解,违背王阳明之本意。 其次,从对心学思想之层次性的理解来看,证法视角有利于我们对阳明心学高层境界的认知与研究,而教法研究视角则不然。王阳明在讲学中所面对的弟子,多数对作为儒学核心的形上之道尚未有初步证悟体验或者证悟的层次境界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