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

ID:26937699

大小:5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30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研宄进展陈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402-02【摘要】中药熏洗疗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中一枚瑰宝。由于它是在皮肤或患部直接进行熏洗,依靠温热和药物,通过体表直接作用于机体,因此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目前,中药熏洗疗法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的应用非常普遍,近年来相关的报道也很多,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木文通过对熏洗疗法的理论认识以及作用机制、临床运用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关键词】肛肠疾病术后中药熏洗疗法综述中药熏洗疗法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应用

2、历史。中药熏洗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在外治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祖国伟大医学宝库中一枚瑰宝。具体而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选用一定的中药,经过水煎加工成中药液,配兑热水进行局部熏蒸和坐浴,依靠温热和药物,通过体表直接作用于机体以达到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法。目前,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普遍,近年来相关的报道也很多,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进行总结与分析,练述如下:一、中医对中药熏洗治疗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熏洗疗法能“使气血得疏,患者自然爽快,亦取瘀滞得

3、通,毒气得解,腐肉得脱,疼痛得减……”。朱仁康认为,熏洗乃是“借热力和药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疾病,……祛逐邪毒,温通腠理,调和气血,涤除脓腐,清洁创口”。在肛肠疾病术后运用中,中药熏洗疗法直接将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药水煎成汁作用于肛周,使术口局部维持高药物浓度作用,能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减较术口疼痛,促进功能的早日恢复。二、熏洗疗法的现代作用机制的研宄(-)皮肤穿透吸收作用现代研宄表明,肛门齿线是胚胎期内胚层和外胚层连接处,屏障功能最弱,此处药物最易穿透皮肤。由于药物经皮吸收的效果和皮肤的厚度成反比,

4、和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肛门局部用药冇利于药物的透入和吸收,使药物的冇效成分最大程度经皮吸收,直达到达病所发挥疗效。此外,皮肤附属器如汗腺、毛囊、皮脂腺也是药物透入吸收的重要通道,其作用不可忽视。(二)神经体液装置刺激效应肛门部有丰富的神经和静脉网络,药汤熏洗患处的热刺激提高术U周围皮肤温度,刺激肛门周围神经,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流,促进血淋巴循环,且又可通过皮肤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途径进入血流,加快药物的运转和利用。另外,通过躯体-内脏反射作用,药物产生的刺激冲动,可由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前根至植物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传至内脏引起反应,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致

5、使机体恢复,这些均说明药物作用于肛门部后能通过神经体液装置系统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刺激效应而发挥治疗效应,从而改善了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起到治疗作用。三、熏洗吋间研究宁余音等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发现,不同的坐浴时间,对伤口的水肿、创面肉芽的生长及伤U愈合吋间有很大的影响。其对120例肛肠疾病外剥内扎术后病人的坐浴治疗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伤口出血、便后出血与坐浴吋间无关。对于疼痛,首次便后坐浴20min止痛效果最好,而1个疗程后评估是坐浴lOmin和5min最好。坐浴吋间越长,消肿效果越差,坐浴液中的水分子渗透进入组织间隙,随着坐浴吋间的延长,渗透

6、增加,水肿程度加重,而手术又损伤了毛细血管及毛细淋巴管,因此组织液不易吸收、消散,短吋间坐浴对肛门消肿是有利的。创面与水肿一样,随着坐浴吋间的增加效果越差,长吋间浸泡,可使创面细胞过度膨胀破裂,变性坏死,从而出现创面肉芽变白,其至糜烂、坏死。伤U愈合吋间坐浴5min和10min效果较好,可能与水肿及创面肉芽生长有关。而综合以上因素得出结论为肛门病术后采用中药坐浴时,坐浴最佳吋间为5min〜lOmin,比较冇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坐浴治疗的规范化己经有了进一步的研宄,并在肛肠疾病外剥内扎术后坐浴吋间的问题上有了成果。但是对于熏洗的药物的浓度与温

7、度却还缺少研宄。参考文献[1】贾菲等.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肛肠疾病研究进展[」].中医外治杂志.2007,16(1):58-59.[2】任映等.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4,(10):626.[3】薛建欣等.黄芪、归尾、香附、川芎、赤芍等配伍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108.[4】杨美琳.乌梢蛇、全蝎和珍珠中的氨基酸成份[」].吉林中医药.1994,(5)3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