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35010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齐鲁文化中的财富伦理思想述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齐鲁文化中的财富伦理思想述论[摘要]先秦时齐鲁诸子诸多的财富论说互相补充融通,构筑了丰厚的财富思想体系,其对中国社会财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导向性作用。财富伦理论与财富治政论是齐鲁文化中财富思想的重要组成。财富伦理论是从大众或个人道德固守的认知维度,立于社会伦理立场上,言说个人财富的获取与使用问题。齐鲁诸子从个人求取财富的动机、财富的获取手段与途径、财富的使用去向与边际等角度,提出了是非评判的价值标准与择取建议。齐鲁诸子的财富伦理思想为后世所认可与接受,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其对当下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4/vie [关键
2、词]齐鲁文化;财富;伦理;道德;财富观;思想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1671-8372(2016)04-0079-10 现今财富一词的含义具有丰富的外延,对人类具有价值的东西皆被称为财富,其中包含着人类的精神性创造。但就其原始义、基本义而言,其所指的是人所创造的物化产品,这从古人对于“财富”的释义中可以见出。先秦时“财”“富”多分别使用,但含义相通,汉时二者联用为一词,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言:“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1]958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财”为“人所宝也”(《说文解字・第六・贝部》
3、),释“富”为“备也,一曰厚也。”(《说文解字・第七・宀部》)[2]三国张揖《广雅》释“财”与赀、资、产等同义,意为“货也”(《广雅・卷第四上・四》)[3]111。财富本义即是指为人所珍视并着意储备的物质性资产,今天经济学中财富的概念依然取此义项。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物质性资料的支持,也就是说财富的生产与获取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关系结成的基础,更是人们社会交往的目的。 财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对它作着理性的探究,试图认识其本质与意义,对之作出相应的价值评判。在历史发展中,世界各民族都提出了各自
4、的财富思想及财富价值观。就中华民族而言,体系化的财富思想及价值观建立甚早,而这正是齐鲁文化的贡献。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主要构成,其对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发挥着核心作用。齐鲁文化的精神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筋脉,其财富思想更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决定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财富观念的形成。 先秦之时齐鲁诸子对中国社会财富思想的形成多有建树,主要包括生活在齐鲁的政治家、思想家如管仲、晏婴、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人,他们对于财富的论说琐碎而众多,在他们或其门徒结著的篇章如《管子》《晏子春秋》《论语》《孟子》《孔子家语》《墨子》《荀子》
5、《礼记》等传世典籍中屡有载录。篇章、话语是否为其亲言或撰写虽多存疑,但至少反映了他们及其学派的立场与观点。其财富思想虽有侧重,而抵牾少融通多,彼此间互为补充,共同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齐鲁诸子对于财富问题的论说,大体而言有两个认知纬度:一是站在治政者立场上,从社会或国家管理的角度,探讨社会财富的运营与管理问题;一是立于社会伦理立场,从大众或个人道德固守的角度,言说个人财富的获取与使用问题。概言之,前者可称为财富治政论(或财富管理论),后者可称为财富伦理论(或财富道德论)。作为齐鲁文化财富思想的重要组成,二者又各自包蕴着丰富的内涵。关于齐鲁文
6、化中的财富治政思想,笔者另撰篇章加以论析,本文主要是对齐鲁诸子的财富伦理思想作以概略性的论述。 春秋战国之时是中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长,齐鲁诸子顺应时代之变提出了丰富的财富思想,这与私有制的产生发展、财富的个人属性增强密切相关。除了从社会治政角度就财富的社会管理提出意见外,他们还从个人持有财富的道德层面,就财富的获取与使用,提出了价值标准与择取建议,对财富的社会伦理进行了理论阐述,建构起了诸子的财富伦理论。财富伦理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范畴的财富观,广义范畴上的财富观是包含着财富治政论、财富伦理论在内的财富思
7、想。 先秦时齐鲁诸子的财富伦理思想自其大者而言,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首先他们对人求取财富的动机进行了认知,肯定它是人性情中之必有与自然存在;其次就财富的获取手段与途径,提出了明义、从事、去贪等求财有道,合于仁人之行的要求;最后对财富的使用去向与边际,提出了施众、节用、安贫、富义等用财有度,合于君子之德的主张。 一、求财欲富:人之性情 人对物质之利,对财富的求取意愿,齐鲁诸子认为其出自人的性情,这是为了身体之养、生活之需,人生于世自然而然的所为,《管子・禁藏》言:“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4]151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内蕴
8、,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