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

ID:26888107

大小:7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9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_第1页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_第2页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_第3页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_第4页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究(笔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人学研宄(笔谈)【编者按】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及社会批判理论性质和内容的理解。80年代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论者都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一文本作为依据的。这里的几篇论文就是尝试从科学地解读马克思出发,结合当今的时代问题,对人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内容等问题作了探讨,以期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研究。【英文摘要】AtpresentanimportantdomaininthestudyofMarxismistheunderstandingofthetheoreticalpropertyand

2、contentofMarxisthumanicsandsocialcriticalarediversi-fiedanswerstothequestionalthoughresearchersquotedthesametextsfromMarxandfollowingarticlesdiscusspremises,methodsandcontentsofhumanicsnbsp;withscientificund-erstandingofMarxismsoastopromotethestudy.【关键词】社会批判理论/人学/文本/科学理解/张力socialcriticalth

3、eory/humanics/texts/scientificunderstanding/extensionstrength【正文】人学研宄的意义与向度哲学并非向人们昭示某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绝对真理”,也不是在书斋中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去显露客观上并无多大价值的“智慧”,更不能以“教师爷”的口吻将某些早己过时、内容乏味枯燥的教义借助某种外在的强制力在公众面前传经布道。哲学是一种提问,一种看的方式,一种解题思路。它立足现实,关注自然,回味人生,并以其特定的理性反思(reflexion)方式提出种种问题,进而从价值层面去考量“应当怎样”的各种理路。入学作为哲学的分支亦然

4、。西方的入学(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可追溯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有关灵魂与肉体关系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的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的起源、文化发展和人体构造等问题。显然,这与人类早期文明中迫切需要回答有关人的各种科学知识有关。自文艺复兴以来有关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成了世俗社会中的热门话题。于是,笛卡尔、康德等人开始将人的本性、意识、心灵、自我、人格、意志自由与价值等问题纳入人学研究的范到19世纪,由于心理学的创立,人学研究摆脱了哲学思辨的范式,开始了实证性的科学研宄。再后来由行为主义、机能主义最后演变为当代的人本主义思潮,内容涉及人的生存与

5、发展、人的本性与价值、人的异化以及人道、人权等问题。显然,这一切都与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中由于经济和技术的绝对主宰地位而忽视和践踏了人的价值有关。我国哲学界自80年代初以来,在人学研究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到有关人的现代化、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再到市场经济中的伦理道德、环境保护中的生态伦理、文化教育中的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的研究,最后到当下的作为整体的人的学问__人学哲学的出现。这一切细宄起来,也是与现实社会中曾经存在和仍然存在的因偶像崇拜而造成的各种卑劣的非人道、反人道现象,因片面强调物的现代化而漠视人的现代化,因商品拜物教而导致的道德失范乃至于人的身体与

6、灵魂均成了交易的对象,因宣扬内容上的庸俗唯物主义而无视科学理论建构中人的主体性张扬,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总量与速度而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因刻意追求权力而衍生出极端的政治化倾向,致使各种践踏人权、强奸民意、无视法制的丑恶腐败现象屡屡发生等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人学研究的意义不在于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提供一种终极式的真理性规定,而是通过特定的哲学反思式提问,以引起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对人的忽视、轻视和蔑视等反人性、反人道的现象的关切,并借助“应当怎样”的价值理性而不是“必然怎样”或“具体怎样”的工具理性去告知

7、人们相应的背景空间和可能的解题视角。以“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争论为例。本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八大公害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类对其所处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但是,人类在对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行为进行抉择时又面临着一个无法解脱的两难。从纯经济学的角度讲,经济发展的总量与速度直接取决于资源利用的总量、效率与规模。而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讲,可再生资源有一定的周期和极限,若超过了这一阈值,其再生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对它的开采和利用只能日趋减少直到最终消失。因此,人类欲谋求物质的富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