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56595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美狄亚》与《琵琶记》比较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美狄亚》与《琵琶记》比较分析摘要:在《美狄亚》和《琵琶记》这两部戏剧中女主角都为弃妇,但是美狄亚向她的丈夫��施了报复而赵五娘却没有这样做。很多学者都已研究过并且对比过这两部戏剧。然而,至今没有学者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对比过这两部戏剧。旧历史主义强调作品对历史现实以及作者生平的反映,而新历史主义则强调文学参与历史斗争。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对这两部戏剧做进一步的研究,即通过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对这两部戏剧作比较分析。笔者相信通过新历史主义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文本是不同的社会性话语,而
2、这正是欧里庇得斯和高明各自用来对他们所在的不同历史情境作斗争的武器。中国5/vie 关键词:《美狄亚》;《琵琶记》;赵五娘;新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6-0-02 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写的悲剧《美狄亚》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狄亚在知道自己的丈夫伊阿宋不念旧情抛弃自己后,杀了伊阿宋即将迎娶的新妻以及美狄亚与伊阿宋的两个孩子。而中国元代高明撰写的南戏《琵琶记》也是一部关于弃妇的戏剧。在《琵琶记》中,当蔡邕离家赴考科举时赵五
3、娘留在家中服侍蔡邕的父母。而当蔡邕的双亲过世后赵五娘出外寻夫十二年,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娶了当朝权贵的女儿牛小姐。在寻夫的漫漫路途中,身无盘缠的赵五娘以弹奏琵琶为生。这两部戏剧的共同点在于女主人公都是弃妇但情节有所不同。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美狄亚向自己的丈夫复仇了而赵五娘却不曾算计过自己的丈夫。笔者认为造成这不同之处的原因是这两部戏剧是欧里庇得斯和高明各自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情境所做出不同反应的不同社会性话语。简单说,这是他们参与历史斗争的不同武器,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斗争诉求和斗争环境,两部戏剧中的情节和人
4、物设定也有所不同。 在《美狄亚》中,美狄亚向伊阿宋复仇了因为她觉得伊阿宋不顾自己对他的爱以及为他牺牲的一切而背弃她。在戏剧的开始,美狄亚的佣人就说自己希望美狄亚与伊阿宋从来没有见过。而这段独白暗示了即使是一个佣人也能对美狄亚的遭遇感到同情,这就更加突出伊阿宋背弃美狄亚的自私行为。悲痛之际美狄亚决心报复伊阿宋,不是以直接杀害他的方式,而是以杀害他的新妻和美狄亚与伊阿宋的两个孩子的方式。 与此相反,在《琵琶记》中,赵五娘从未想过向蔡邕报复,即使她知道了蔡邕已经娶了牛小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蔡邕并不是
5、故意要抛弃赵五娘的。在这部戏剧中赵五娘留在家中侍奉二老因为蔡邕的父亲逼他赴考科举。在戏剧中,蔡邕的父亲唱道:“卑陋,论做人要光前耀后。劝我儿青云,万里驰聚。”[1]因为孝道,蔡邕未敢忤逆蔡父的意思,但他无意科举与青云。剧中蔡邕唱道:“虽然读,万卷书,论功名非吾意儿。只愁亲老,梦魂不到春闱里。便教我做到九棘三槐,怎撇得萱花椿树?我这,衷肠一点孝心,对谁人语?”[2]之后当他赴考中了状元又被迫无奈与牛小姐成了亲,想辞去功名又不得首肯。在此过程中蔡邕父母双亡,于是赵五娘踏上寻夫之路。当她寻到夫君却不表明
6、自己身份怕误夫君前途,直到牛小姐说愿与五娘共事一夫。 如上所述,两部戏剧的不同点在于美狄亚向伊阿宋报复而赵五娘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从这个不同点中,首先我们可以揭开欧里庇得斯和高明的不同世界观。为了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来看,我们需要先看一些关于欧里庇得斯和高明教育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记载,因为这些对他们世界观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在罗念生先生的书中为欧里庇得斯所做背景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里庇得斯生于约公元前480年死于公元前406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受过很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有很重要的影响。他
7、生活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矛盾,雅典人与斯巴达人之间的矛盾等等,而这些矛盾发展下去成为雅典腐败衰落的根源。作为一个支持自由政治生活的学者,他对雅典民主的衰落感到愤怒。[3]这塑造了他为民主发声的世界观。所以在《美狄亚》中,美狄亚变成了一个杀害自己孩子的坏女人,这反映了雅典民主的衰落。与此同时,雅典女人必须遵守一夫一妻制而男人不需要。雅典女人不允许参与公众政治生活,她们也不拥有政治权利而男子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女人不堪重负常常抵制这种制度从
8、而导致一些悲剧的发生。[4]这就塑造了欧里庇得斯帮助女人抵制这种制度的世界观并且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女人的社会地位,他想通过这部戏剧来激励人们去思考这个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美狄亚》中,美狄亚抵抗她的命运并且报复了她的丈夫。而高明所处的不同历史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世界观。在黄仕忠先生的书中提及高明的早期生活里,他曾看重科举和名利并赴考科举,而乡人则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前朝的兴衰并且他们知道科举人士地位并不高。“则诚中举,时人亦有非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云:‘至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