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53101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着成。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
2、横之妙。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1一般资料1.1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3、1.2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表1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 1.3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可见,在《温病条辨》中,湿热
4、类温病的治疗以祛湿清热为主,其次还配伍辛散药以调理气机。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见表2。2湿温病治法分析表2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病吴鞠通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因湿温最具特色,故本文将其作为湿热类病证的代表进行研究。此类温病属上焦者用方8首,其中应用清热药的方剂7首,以下依次为含祛湿药、解表药、止咳药的方剂各为5首、3首及3首;病属中焦者用方48首,其中含祛湿药、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各为27首,其次为含解表药、理气药及补气药的方剂;病属下焦者用方23首,其中祛湿药、温里药、益气药、补血药及收涩药在方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情况具体列表见表3。表3湿温病三焦
5、用药统计方中配伍某类药物前10位方剂(药物种类/方剂数目)上焦从表3可以看出,湿温病属上焦之方剂中,多以清热药配伍祛湿药(本文中祛湿药包括利水渗湿药、芳香化湿药及祛风湿药,下同);中焦证以祛湿药配伍清热药为主,辅以解表药及理气药;湿温病属下焦,方剂以祛湿药配伍温里药为主,辅以补益药及收涩药。2.1湿温病上焦证治法分析鞠通指出:“湿温较诸温,病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由于湿温病上焦见证较少,故《温病条辨》中仅载8方。对于湿温治法,吴氏概括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认为清热与祛湿必须两相兼顾,纯与清热则热去湿存,常致湿邪冰伏难化;反之,仅以祛湿则湿虽去而热愈炽,亦于病无
6、益。从上焦方剂用药分析,多以清热与祛湿相配伍,符合吴氏治湿热之原则。而上焦治湿的主要方法为轻宣芳化,轻开上焦肺气。从药物归经来分析,上焦肺经用药较多,如用于治疗湿温病初起的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及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均配伍杏仁或桔梗,取其轻开上焦肺气之效,以开肺化湿。再从药物性味来看,银翘马勃散、宣痹汤及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或辛凉微苦或苦辛通或辛淡,均以辛开为主。辛可轻开肺气,淡可渗利水湿,气机宣通则热去湿除。正如鞠通所云:“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另外,鞠通对湿温上焦证治提出三点告诫,即慎用汗法、下法及补阴之法,否则易致神昏、洞泄及病深不解。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
7、皮方就是很好的范例,以其治疗湿温邪入心包所致神昏肢逆时,去莲心是为防止其苦寒伤及心气从而令湿邪蒙蔽心包加重神昏,而去麦冬是考虑养阴药助湿易形成锢结不解之势。可见,鞠通用药可谓丝丝入扣,细致入微。2.2湿温病中焦证治法分析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中焦临证亦最为多见。与之相应,《温病条辨》湿温中焦篇出方最多,计48首。遵循治疗湿温须清热与祛湿两相兼顾之原则,中焦方剂仍以祛湿药与清热药配伍为主体。中焦祛湿以苦辛通降为主。在中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