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

ID:26845372

大小:75.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9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_第1页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_第2页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_第3页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_第4页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_第5页
资源描述:

《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松嫩流域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调查摘要:今年汛期,由于嫩江流域的几条支流发生大洪水,导致松嫩干流水位持续居高,江河横溢,泛滥成灾。通过考察,分析了洪涝灾害成因,论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程度。说明了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重大作用。得出结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不容忽视的防洪和减少泥沙淤积江河的根本措施。并对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松嫩流域洪水水土流失水土保持1前言  嫩江支流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乌裕尔河等流域,今年汛期持续出现大强度降雨,使

2、其干流及下游松花江多次发生超历史最高记录的大洪水,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抗洪救灾措施。为探讨98年大洪水形成原因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水利部于9月组成了松嫩流域洪水调查组,重点调查水土流失与洪水灾害的关系,了解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调查组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选择松嫩流域受灾严重的雅鲁河和乌裕尔河流域为重点,调查了黑龙江省拜泉县、克山县、龙江县、碾子山区、宾县、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阿荣旗、吉林省榆树市等地,行程3000多km。通过调查,既看到了抗洪救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发现了水利建

3、设中在水土保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经验是可贵的,教训是深刻的。论述了98洪水与水土保持的关系,以及水土保持在抗洪减灾中发挥的作用。2松嫩流域地理位置特征  松花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和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流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省区,在同江处注入黑龙江,干流全长2309km,流域面积55.68万km2。松花江上游分两支,一支是由北向南流的嫩江,干流长1370km,流域面积28.27万km2,其主要支流有甘河、诺敏河、音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霍林河和讷谟尔河、乌裕尔河;另一支是由南向北流

4、的第二松花江。两支在三岔河处汇合后向东流去称松花江干流,通过佳木斯,干流长939km(见图1)。  松嫩流域基本轮廓是西、北、东三面环山。山区与丘陵区之间为低山丘陵区,丘陵区与平原区之间为漫川漫岗区。该流域西部为大兴安岭,海拔高程700~2000m,属寒冷剥蚀侵蚀和断块褶皱中低山丘陵地貌,植被茂密;东北部为小兴安岭,海拔高程1000~2000m,地势较缓,多有基岩裸露,山间盆地、宽谷比较发育。  嫩江流域是主要洪泛区,松花江流域洪水多以嫩江流域洪水为主,98洪水就是嫩江洪水所致。嫩江流域在莫旗以上,蜿蜒

5、于群山峡谷之中,河床窄深流急,河底多为卵石和砾石,河道比降为1‰;莫旗以下,嫩江转入松嫩平原,海拔200m左右,河谷开阔,河流多呈网状,地质是新沉陷盆地,洪水时水流漫溢,注入洼地湖泊。图1松花江、嫩江流域示意图SketchofSonghuajiang-Nenjiangalstyle="TEXT-ALIGN:left"align=left>  嫩江流域年降雨量300~950mm,主要在7、8两月,占全年降水的50%以上,6~9月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多以暴雨出现。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

6、大,连续数年多雨与少雨交替现象。该流域水量主要在7~10月,占全年水量的60~80%。河床比较稳定,齐齐哈尔市以下稍有变化,泥沙运动以底沙为主。松花江流域多年侵蚀模数为2617t/km2a。  今年发生洪水的嫩江流域中下游为典型的黑土区,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形起伏,地面较长,母质层是粘重的黄土,渗透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滑坡。侵蚀模数为4000~7000t/km2a,水土流失严重。  据1993年统计,松嫩流域总人口5264.6万人,农耕地10.67万km2,工农业总产值2134.2亿元。3

7、松嫩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松嫩流域是水土流失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黑土带位于松嫩流域,拥有资源丰富的原始森林。在近百年人类开发和掠夺下,所有可开垦的黑土地几乎都被开垦为农田,垦植指数已超过0.8。建国初期松嫩流域水土流失面积8.82万km2,经几十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8.30万km2,比建国初期增加1.1倍。  无节制地毁林毁草开荒是松嫩流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催化剂。特别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缺乏生态意识,重农轻林,盲目扩

8、大耕地,出现了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从1960年到1980年20年间,开垦耕地1.65万km2,占黑土区现有耕地的29.1%,其中一多半面积是毁林、毁草开荒的成果。其结果是森林覆盖率由7.1%下降到5.2%,而且分布不均。据黑龙江省西部14个县调查统计,草原面积1956年2.93万km2,1978年1.73万km2,22年减少1.20万km2,平均每年以545.45km2的速度锐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