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初探[摘要]缘于“湖南人来自天下”,且古代华夷演变甚多,因而,湖湘大地及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传说)类别繁,族系茂,数量多,既全面且有的连贯。从类别看,始祖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图腾始祖、人文始祖、部族始祖、地域始祖、迁徙始祖、姓氏始祖七类,在该地区皆有长期口头传承。此种类别繁、族系茂、数量多、相互关联而自成体系的始祖神话,为国内其他地区所罕见。[关键词]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类属繁茂;自成体系一始祖类别从原始文化史及民族学的史料来看,人类最初崇拜的祖先,是各民族(氏族,部族,下同)的始母。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2、一文曾经指出,高唐神话与涂山、简狄传说(神话、传说在这里为近义词,可通用)甚为相似,它们共同揭示出一个史实,即:好些民族最早的祖先皆为女性,系各该民族之先妣兼高神。这是缘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对偶婚出现以后,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及血缘关系,从而产生了对祖先灵魂的崇拜与奉祀。由于当时尚处只知有母不识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而人们认为子子孙孙皆从最早的祖母那里来的,始母自然而然地成为最有权威、最有凝聚力的人并被神化。所以,夏之始母涂山氏,殷之始母简狄,周人始母姜螈,楚人始母女禄,皆为先妣兼谋神。湘、鄂、川(渝)、黔世界的女娲(汉族、苗族及中华民族始母)、辛女(瑶族)
3、、萨玛(侗族)、“毛古斯”(女,土家)等,亦然。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各民族的始祖也从女神变到了男神(俗称“圣公”或“圣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以及伏羲、盘瓠、蚩尤、祝融、“八部大王”、“廪君、“彭公爵主”、“飞山令公”等,莫不如此。因此,人类及众多民族的始祖,远非一种。沿着历史发展的长河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湘鄂渝(川)黔边界始祖类别,大致有以下七种:(一)人类始祖此种人类始祖,一是前面说到的始母神,另一则是对偶神。在神话中,最初的“始母”,为“自足的母亲”,也就是毋需男性及婚配就可进行神秘奇胲的人之生命的创造。女娲抟土造人,简狄吞
4、玄鸟卵而生商,姜嫄踩了神的遗迹“感而生子”,沙壹(“哀牢夷”女人)触沉木而有身孕,都是很典型的单性母亲产子的神话故事。这当然是荒古、远古之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权制时代的折光反映。而对偶神的始祖则进了一步,人们不仅知道生育自己的母亲,也获悉抚养自己的父亲,这已是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的时代。伏羲与女娲,便是典型的一对对偶始祖神。闻一多根据大量的口承文化、典籍资料及文物考古(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之二,重庆沙坪坝石棺前额画像等),指出“伏羲”“女娲”皆出自“葫芦”(伏羲、女娲均为葫芦瓢,只有阴阳二性之别);并称他俩是“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中的男
5、女主人公。由伏羲、女娲衍化次及与之相类似的对偶始祖神,在湘鄂川(渝)黔边界还有盘瓠与辛女,姜郎与姜妹,雍尼与补所,等等。(二)图腾始祖在氏族(或部族)社会,每一个氏族、部族都有自己的族徽,作为区别于其他氏族或部族之标志;同时,亦作为本氏族或部族所宗奉的图腾。因而,人类始祖及部族始祖、姓氏始祖,如果主要是从血缘的角度说的话,那么,人文始祖、地域始祖、移民始祖,则既有血缘关系,更有人文关系(以文化为主)。关于后者,下面将分别谈到。这里,仍说与血缘关联的图腾始祖。图腾始祖,源于图腾崇拜。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某一血缘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型
6、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其实,初民所相信的人与某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并不只是动物,也还有植物和无生物。所以,原始人们分别奉为本氏族或部族的图腾的,当以自然物作为概括才比较全面。初民之所以要奉祀某种自然物为图腾,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产及生活上缘于种种原因而依赖于某种自然物,或者曾经获得过它的庇护;另一方面则是思想观念上需要借助于某种自然物的影响,来肯定及强化本氏族或部族的血缘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图腾崇拜、图腾始祖和图腾神话传说,也就应运而生,不胫而走。前面已经涉及,伏羲、女娲皆源自葫芦。葫芦(“匏瓠”,“包戏”)的发音、形状以及作为食物、器皿等,尤其是在
7、创世神话中葫芦作为载体曾使伏羲、女娲在洪水泛滥时得以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而,伏羲、女娲部族及其后裔宗奉葫芦为其图腾,而且,以伏羲、女娲为其图腾始祖,乃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属于“植物灵”崇拜体系的葫芦信仰,与我国西南一带濮人及其族裔关系至为密切。据濮裔后代侗学家林河说,在濮语中,“濮”即“葫芦”之意;濮人认为,人类是从葫芦中走出来的,故以葫芦为图腾。而濮人是与楚、越等族(部族)及其后裔瑶、侗等民族有所关联,所以,特地提一下。不过,伏羲、女娲部族的图腾崇拜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在于“动物灵”信仰体系中的蛇——龙崇拜。关于这个问题,20世纪
8、30年代末40年代初,着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有过深湛而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