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35053
大小:82.4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绛县中学周湘燕[案例背景]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
2、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课本中所选
3、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5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
4、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
5、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课题:《定风波》科目:语文教学对象:高二课时: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
6、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5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
7、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