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

ID:26828450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_第1页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_第2页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_第3页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_第4页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间舞群舞创作中的“人体非人化”问题  【内容提要】中国民间舞群舞创作中产生了人体非人化的创作观念。人体非人化虽与中国传统文艺审美观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一致性,但这一现象蕴涵着群舞创作理论中三个带有规律性的新命题:其一,舞台造境意识的强化与类型化语言的淡化;其二,舞台时空的转换与叙事语境的营造;其三,想象的真实与人体非人化。  【关键词】民间舞;群舞;人体非人化  人体非人化一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中国舞蹈界的观念之中。溯其渊源,其胎骨则出自于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新先锋派代表人物艾尔文尼可莱的舞蹈剧场观。尼可莱从不以为舞蹈只有身

2、体动作,而认为它是形态、色彩、声音等多种剧场元素的综合展现。他经常使用面具、道具使演员变成某种东西,用面具、道具去延伸舞者在空间的身体体积。因此有人认为尼可莱的舞蹈属于非人化。对此尼可莱加以反驳,认为所谓的非人化也同样可以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交流。他明确指出,从具象的统治中获得自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合逻辑的现象,并坚持认为自己最善于用抽象的手段看事物,而抽象并不排斥感情,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正是具有抽象的能力和超越存在的能力[1]。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非人化的创作观念在中国的出现和讨论,首先是与人们对舞蹈艺术语言的本体特征与情感表现方式的思

3、索密切相关的。人们认识到,除了面部表情、手势表情之外,身段表情乃至群体表情的应用和拓展是扩大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舞蹈表演者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手法是符合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的,是本来意义上的舞蹈表情[2]。应该说,群体表情一词的提出概括了群舞作品的某些语言本质特征和形象结构规律,深化这一认识,对于我们认识群舞的创作规律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体非人化的创作观点从如下三个方面揭示了群舞创作中的新命题。  一、舞台造境意识的强化与类型化语言的淡化  中国民间舞以其丰富的动律形态和风格样式,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审美世界。对原生态民间舞(或经过提

4、炼加工的民间舞教材)的风格化动作忠实地模仿,加以编排并将之搬上舞台,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很多编导习见的手法,也产生过优秀的作品。80年代以后,随着对既成动作风格崇拜的质疑和批判,更加上创作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深化,有的民间舞编导开始探索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在民间舞群舞创作领域,哈尼族僾尼舞蹈《大地母亲》正是这样一个充分发挥了群体表情的语言功能,从而营造出了具有丰厚的舞台意境的优秀作品。编导以八个男子作为大地、人民的象征载体,烘托出一位年轻的僾尼母亲的形象。母亲手托一个可爱的婴儿,用舞蹈向他娓娓讲述祖先经受的苦难、追求幸

5、福的艰辛、人生战场的拼搏,表现了伟大而无私的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怀、祝福和希望,揭示了人生坎坷、生命不息的民族精神主题。在这样一支摇篮曲的演绎过程中,母亲作为整个作品的视觉焦点,其心理活动的展开和舞台行动的推进完全是由八名群舞演员的造型来外化和实现的。其中一系列流畅而紧凑的象征性的生活空间造型大地、月亮、篱笆、历史的长河、人梯、怪石和荆棘、摇篮等等,有力地构成了整个舞蹈作品的意象骨架,支撑了母亲情感活动的演化和推进,无疑是作品主题思想得以深化的重要媒介。编导没有将哈尼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素材作为编舞动机,而是通过对一系列极富文化象征意蕴的身

6、体造型层层铺垫与幻化,极大提高了舞蹈的可舞性和语汇的新颖度,并最终开拓出深刻的思想境界和丰厚的审美底蕴。从作品整体的视觉形象来看,编导们有意识地摒弃了以往民间舞创作风格上的展览意识,对舞者的群体表情进行了多重非人化处理,进而赋予演员的身体动作以更大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从表面上看,这种艺术处理似乎是对传统民族舞蹈典型语汇的一种疏离,甚至游离出了历史积淀下来的动作风格体系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关涉到80年代以来民间舞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的重大命题。当时即有学者对这一类创作现象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指出:表面现象上的疏离,通过退几步的抽象,在另一

7、个更有象征意味的层面上,恰恰获得了更深邃的意蕴与更广泛的涵盖面。疏离只是视点的拉开,本质上却是更为贴近了。[3]《大地母亲》的成功为中国民间舞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性的根本源泉的确不是在既成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化动作上,尽管这类动作的风格形态积淀着民族生活的内容[1]。  二、舞台时空的转换与叙事语境的营造  中国民间舞从广场走进舞台,必然产生艺术时空的重大变化,能否对舞台时空加以准确把握和处理,是考验民间舞编导的试金石。这里不能不提到张继钢。他被公认为一位很会讲故事的编导,《好大的风》便是其叙

8、事力作之一。该舞被冠以东北舞蹈剧的标识,足见编导要拿东北民间舞素材来说事的鲜明意图。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一个富家傻少爷,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悲剧,戏剧性如何在舞蹈中展开?怎样用民间舞蹈语汇来推进情节,以达到叙事的震撼?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