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

ID:2682679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_第1页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_第2页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_第3页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_第4页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民族融合对元代俗文学变化发展的影响摘要:在中��文学发展史上,元代文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期间最突出的标志是文学的样式的主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元代之前诗词歌赋等所谓的雅文学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元代开始俗文学则渐渐地占据了文坛主流。然而本文就元代多民族融合对俗文学的变化发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浅析元代民族融合对俗文学的影响。中国5/vie  关键词:俗文学;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9-0-01  中国文化自古就有雅、俗之分,文学亦然,就文学而言,广

2、义的雅文学包括关系到国计民生诏令、奏章,士大夫的史传文学,以及供上层社会欣赏交流的诗词歌赋等,这些即是人们统称的所谓的“正统文学”。而就“雅”相对的“俗”,同样有属于它的文学,所谓的俗文学主要受众于市井小民,很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作品,发源于民间的街头巷尾,其主要的艺术形式包括优语、歌词、评话、说唱、戏曲、小说等。  对于中国俗文学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元代,作为通俗文学样式的元杂剧与元曲代表了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并且从此俗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然而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通俗文学的元杂剧与元曲会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同样

3、成为了我国古代戏剧文学的最高峰。抛开文体自身发展的原因,为什么元杂剧、元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会如此的繁荣在元代?  首先,由于元代是以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形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打破了过去中原仅仅单一民族的主体结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之前,中原的主要文化结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农耕文化,这就与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不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但蒙古族入主中原后,两种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产生了势不可挡的相互融合,然而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的变化发展不能脱离文化史大背景。蒙古族及北

4、方其他少数民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在人们看来是粗犷的,是简单的,可恰是由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文化的入驻,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这就导致了文化的通俗化,俚俗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学正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说,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促进了元代文学的通俗化,使元杂剧与元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占据了当时文坛的主流地位。  还有,凡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往往都是促成中国古代文化走向通俗的重要阶段。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大的民族融合共有三次,分别是魏晋南北朝中的北朝时期;唐末五代十国至辽、金、元时期;清王朝时期。这

5、几个时期所产生的文学样式也正是俗文学范畴中的民歌、变文、曲词、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如北朝的主要的文学形式就是民歌,唐五代十国产生的变文、曲子词,金元时期所趋于完备以及走向兴盛的戏剧。尤甚元代文学,所以可以说这也是符合民族融合促进文学通俗化这一规律的。  其次,蒙古族审美观与中原人们的审美的不同,蒙古民族对真挚坦诚、质朴自然、明快直率、通俗浅显的文学作品尤其喜爱,这就直接影响了元代文学的通俗化。如罗斯宁在《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指出:“元杂剧与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元代社会独特的审美趣味上。元代是由蒙古族统

6、治的多民族大融合的生活,与元以前以汉民族为统治民族的社会不同,其审美趣味异于唐宋时期;另外,元杂剧的审美趣味集中体现了元代俗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是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的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拙野为主要审美特征。”这就是由于主体民族的审美倾向,导致了社会文化整体的转变,同时对文学审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原汉民族为主体的含蓄文雅审美趣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坛风气也一转成为通俗为主的叙事方式,并逐渐地主宰了元代文学。  此外,由于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他们大都能歌善舞,对于表演类的

7、节目演出特别钟爱,再加上蒙古族上层统治阶级对于通俗文学样式的喜爱,如元杂剧、元曲,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剧作家、曲作家的涌现,致使作家的平民化,同样也就伴随产生了戏剧作品的表演者。在戏剧认同方面,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并不认为作为戏剧的创作者,以及戏剧的表演者,是汉民族所谓的“贱役”“戏子”,被人们瞧不起,这就一改往昔人们对戏剧的认识,加快了杂剧、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变化发展。同时,大量的上层文人、落魄文人也加入了杂剧的创作队伍中,使得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甚至有些人剧作家还粉墨登场,为自己的剧作充当演员。  对于受众群体,有了蒙

8、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底层的贫民百姓作为坚实的接受群体,致使剧作品大量涌现,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作,繁荣程度在夏廷芝《青楼集》可知“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由此可见当时剧作演出的兴盛程度,以及观众积极踊跃的兴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