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14228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河湟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湟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河湟皮影戏,主要分布在以西宁、大通、湟中为中心的东部农业区,青海老百姓称作“影子”“皮影儿”“灯影子”,它由演员操纵皮制影人(俗称皮娃娃、影娃娃),借助灯光投影效果,伴以音乐唱腔,在屏幕上表演各种故事、传说。皮影戏在传入青海后,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结合,逐渐成为河湟地区常见的民间文化活动,青海各地传统节日、庙会很多,每逢节日、庙会,除县、市贸易外,都有传统的文体活动。如赛马、“花儿”演唱、耍社火、太平秧歌等,耍皮影、看皮影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深受老百姓喜爱。中国5/vie 一、河湟皮影戏发展现状 笔者今年在河湟地区大致了解到,现如今在
2、河湟地区的皮影班子大致有如下几个:湟中县原有灯影班子30多个200多人,至20世纪90年代锐减到10余个左右,目前有5个左右(王武、张秉珍等);大通县坚持活动的只有4个左右(周邦辉、靳生昌、杨翠林等);湟源县从原先的7个缩减到4个;乐都区目前只有应洪俊等2个班子;平安区(祁永启、祁自绍等)2个班子:互助县(张占宝、邓生满)2个班子。其中在湟中、大通、互助县重点采访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皮影艺人,总的来说现存皮影班子稀少,许多技艺高超的皮影艺人相继去世,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大量皮影戏道具箱残损失传,专业剧团寥寥无几,皮影剧团由个人承包,多流散在偏远地区。 二、河湟皮影
3、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1、皮影戏从灯光、音响、剧目、表演等各方面仍处于守旧、落伍状态。 2、现今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缺乏了解而不感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种类越来越多,几乎没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收入微薄而且发展缓慢的皮影戏演出上。 3、现今社会文化教育的普及,即使在乡村的孩子们也至少可以读到初中以上,学业的重要性远比有一门手艺强,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去跟随戏班子东奔西跑,他们更愿意用业余时间去泡网吧、看电视、看电影,几乎对皮影戏没有兴趣,传承无法持续。 4、皮影戏在城镇中心地区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得不走向边远山乡。 5、有造诣的老
4、一辈艺人相继辞世,他们的许多技艺绝活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年轻一代艺人中能像他们那样在技艺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者,少之又少。 6、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年轻一代也为经济利益着想,很少愿意去学皮影艺术,因此皮影艺术后继乏人,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7、皮影戏所演绎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没有任何新意的故事,这些故事一遍一遍重复着演出,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也不能适合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 8、皮影戏口传心授的形式因没有记录性的文字,在当下难以传播。 9、很多民间演出人员因为没有正规职业而选择了皮影戏,可能不是真正对皮影艺术感兴趣而去学习的,就算学习也只是学到了皮影戏的一些
5、皮毛,皮影艺术的内在精髓也许根本不知道,算不上真正的皮影艺人。 10、皮影戏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新社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传统皮影戏有一些是阴曹地府、腾云驾雾、妖魔鬼怪等含有封建迷信、反动毒素的东西,群众对皮影戏的兴趣淡了下来,皮影戏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固有的群众,受到了冷落。 11、皮影戏演出只在农闲时或遇到红白喜事才能维持演出,青年观众越来越少,演出市场萎缩。 12、河湟皮影戏在它的发展传承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口头传承,没有书面的传承,艺人们大多是文盲,即使读过小学的艺人,也无影卷可读,也不抄录剧本,更不以文字形式进行传承。 13、河湟地区地处高原气候
6、,紫外线强烈,气候恶劣,导致很多皮影由于风吹日晒陈旧不堪,而制作新的皮影所需原材料主要采用高原黄牛,而如今市面上,约两平米的牛皮能卖到1000元,皮影雕刻艺人的收入难以承担这一支出;另外,从美术的角度看,皮影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一门集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造型艺术,由于皮影雕刻精细,制作过程复杂,周期性长,容易褪色变形,所以较难保存,这门精湛的技术不仅需要老一辈皮影艺人传教,更需要年轻一代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刻苦钻研;而现今社会的年轻人鲜有对此技艺感兴趣之人,久而久之,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越来越少,这些就是它不能适应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河湟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现有举措
7、面对这一民间艺术濒危的社会现状,通过对河湟地区皮影戏传承现状的社会实地调查,应意识到河湟皮影是我省民间文化现存的“活文物”而需要抓紧抢救,对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应多一些紧迫感和责任感,对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既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2006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县新艺皮影社的3名皮影艺人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得到了专门保护;同年,青海省海东地区结合“花儿”、皮影、秦腔等民间艺术,建起有特色的文化中心户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