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91920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高压加热器泄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压加热器泄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一、设备概述 我厂国产优化改进型300MPa)远远高于汽侧压力(4MPa),当传热管束即U型管发生泄漏时,水侧高压给水进入汽侧,造成高加水位升高,传热恶化,具体对机组的影响如下: 1.高加泄漏后,会造成泄漏管周围管束受高压给水冲击而泄漏管束增多,泄漏更加严重,必须紧急解列高加进行处理,这样堵焊的管子就更少一些。 2.高加泄漏后,由于水侧压力20MPa,远远高于汽侧压力4MPa,这样,当高加水位急剧升高,而水位保护未动作时,水位将淹没抽汽进口管道,蒸汽带水将返回到蒸汽管道,甚至进入中压缸,造成汽轮机水冲击事故。
2、 3.高加解列后,给水温度降低,由280℃降低为170℃,从而主蒸汽压力下降,为使锅炉能够满足机组负荷,则必须相应增加燃煤量,增加风机出力,从而造成炉膛过热,气温升高,更重要的是标准煤耗约增加12g/kW机组给水品质规定:给水容氧<7μg/L,PH值为9.0--9.4. 给水容氧超标,将造成高加U型钢管管壁腐蚀而变薄,钢管与管板间的胀口受腐蚀而松弛,经长期运行,寿命逐渐缩短。 3.负荷变化速度快给高压加热器带来的热冲击。 在机组加减负荷时,负荷变化速度过快,相应抽汽压力、抽汽温度迅速变化,在给水温度还未来得及变化,加热器U型管以及
3、关口焊缝由于受激烈的温度交变热应力而容易损坏,尤其在机组紧急甩负荷或高加紧急解列时,给高压加热器带来的热冲击更大,这样,加热器U型管长期受热疲劳而容易损坏泄漏。 4.高压加热器在投入或停运过程操作不当。 主要有: (1)高压加热器投运前暖管时间不够,再投运过程中温升率控制不当,这样高温高压的蒸汽进入高压加热器后,对厚实的管板与较薄的管束之间吸热速度不同步,吸热不均匀而产生巨大的热应力,而使得U型管产生热变形。 (2)在高加停运时,上侧疏水侧温降滞后,从而形成较大的温差,产生热变形。 5.高加每次停运查漏堵焊时,检修质量不过关。 主
4、要有:(1)查漏,将泄漏的U型管必须全部找出来,否则堵焊仍然无效;(2)堵焊,即焊接接工艺要精。 6.高加停运后保养措施不利。 在高加每次停运后,没有按要求采取蒸汽侧充氮和水侧充氨来进行保养。 7.高加每次停运后,未进行探伤检测。 在高加管板与U型钢管之间的胀口开裂或漏缝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探伤检测,给高加下次运行带来隐患。 8.在高加U型钢管堵焊时,堵头与木材材质不同,同样给高加运行带来隐患。 五、#3高加最易泄漏原因及分析 1.由于加热器的疏水是逐级自流的,疏水方向为#1--#2--#3,这样#3高加的疏水量最大,#3高加水位难以控制
5、,很容易形成水位大幅度波动现象。 2.三台高加水侧、汽侧技术规范: #3高加水侧、汽侧工作压力差为20.9MPa,#3高加水侧、汽侧进口温度差为292.6℃,压差、温差均居三台高加之首。 3.高加投入时,是由低压到高压的顺序投运的,因此,#3高加是最先投运的,高压给水对U型钢管 造成的高压水冲击最大,尤其是U型弯管处受到的冲刷最厉害,频繁冲刷使管壁冲薄。 六、#3高压加热器泄漏预防措施 1.保证高压加热器传热端差最佳值。 (1)由于#3高加的疏水量最大,压差又小,在抽汽压力、抽汽量发生变化以及#3高加基调失灵的情况下导致疏水门关小或关
6、闭,容易引起疏水不畅,使水位升高,此时应加强监视检查,联系热工人员调整,必要时打开危险疏水阀,降低高加水位,维持高加水位正常值。 (2)若疏水水位过低引起端差增大,应及时联系生计科及热工人员共同进行现场的水位调整,将端差调至5.6--8℃之间。 (3)若加热器中集聚了不凝结气体,将严重影响传热,端差也会上升,因此,须合理调整高加抽空气管上阀门的开度 (4)若水位明显上升,且给水泵的出力不正常的增大,表明加热器存在泄漏,申请尽快停用加热器,防止泄露喷出的高压水柱冲坏周围的管子,是泄漏管束数目扩大。 2.保持机组负荷变化曲线平稳。 在机组启动、停用
7、或变负荷过程中,蒸汽温度、蒸汽压力以及锅炉蒸发量在不断变化,从而高加抽汽压力、温度以及抽汽在不断发生变化,高压加热器内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变形,产生热应力,因此,为防高加热应力而产生的热变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锅炉要保持燃烧稳定,使炉内受热均匀,火焰中心适当,平衡通风,保持风煤比例协调。 (2)机组负荷变化率每分钟不大于3MPa,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大于56℃,保持在每分钟0.5--1℃之间。 (3)在机组甩负荷以及高加紧急停运时,应立即切断加热器给水,同时要快速关闭抽汽阀,并检查抽汽逆执阀、抽汽电动门是否关严,否则手动将电动门绞紧,防止
8、切断给水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