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辽祖陵陵园考古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辽祖陵陵园考古研究ok3ullie)依据《辽史》记载,较早对祖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考证⑥。“祖州之西门既名液山门,其对西门之山当然为液山,西门外之泉水,当然为液泉,沙河应为注入巴颜河之大河”。“祖山在城之西,其形如盆。惟一入山之口,距祖州不远。史云,州西五里,盖指自州城至山中之三建筑物之距离而言也”。“此山口为两岩所挟持,岩石甚高,东一峰上矗云霄。山口昔有建筑物,今尚于荆棘中见砖瓦,更有残物堆积,似为昔日山口建门之废迹。此应为昔之龙门,其中山谷应为黎谷也”。“入山口后,谷中泰半荆棘,有时发现屋基,正对山口山腹之上,尚有
2、残砖断瓦,将荒原中古代之遗迹,留示于人”。“山后山谷草中尚卧有若干翁仲,然辽代之碑已无存矣。但据郭比耳(Gaubil)神甫所记,此碑康熙时尚存”。日本人三宅俊成⑦也曾考察过祖陵,认识没有超过闵宣化的记述。日本人岛田正郎等在发掘祖州城时,也对祖陵给予了关注⑧。并计划对辽祖陵进行发掘,因日本战败而未果。汪宇平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考察辽祖陵的考古学者,但发表的资料过于简单⑨。贾洲杰先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初对祖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踏查,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资料⑩。他实地调查了陵园门外的龟趺山基址等遗迹和山谷四周山岭上的部分石墙,描
3、述了北面涧沟中的一个石人,现仅露出上半身,头部及左臂已残失。石人身穿箭袖窄袍,束腰带挽出双结,左手握右腕,背脊拖一条长辫。对陵园内祖陵的穴位进行了推测。他发现陵园内有两个被盗掘的圆坑,认为都是墓葬。第二处圆坑的南坡和东端顶坡都有护山石堤。其后部山势突然高耸,在山脊上筑有高大的尖顶高墙。他认为辽太祖陵就葬在这个山坡上。这是二十世纪关于祖陵最为重要的资料,多为学术界所引用。但是,从发表的示意图和对祖陵的描述看,贾洲杰先生将现“南岭”的建筑基址当成了埋葬辽太祖的陵宫正穴。这无疑将祖陵玄宫的位置弄错了。贾洲杰提及“《窃愤录》中
4、记陵前有石羊、狻猊、麒麟之类”,实为《窃愤续录》的记载。其内容很难认定是记载辽祖陵的石像生辑讹辊。此外,项春松先生也曾论及祖陵,误将《胡峤陷北记》中葬太宗耶律德光于怀陵的记载当成祭祀祖陵的资料輰讹辊。曹建华先生等地方专家结合《辽史》记载对祖陵进行了大胆考证輱讹辊。其推定的殿堂址的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单就其提供了遗迹现象而言,有些资料是以前所没有涉及的,无疑是较有学术价值的。主要有:“山门两峰相距百余米(笔者注:贾文为60~70米,实际为80余米),当中有土筑横墙连接,似有门址者二处,一处居中,一处偏左,上布残砖断瓦,当为
5、楼橹之迹。龙门外右侧前方高阜上有一建筑址,遗有方形础石一块”。龙门左侧山足有一峦头,与祖州城相对,上有建筑址二,遗有石雕龟趺一具,其侧多次出土契丹大字和汉字残碑块(现收藏于巴林左旗博物馆)。自龙门进入祖山,北行约二、三里位居黎谷中央的开阔地上有一座大殿遗址,琉璃瓦残片较多(笔者注:没有发现琉璃瓦,都是普通的灰瓦),其间遗存大、小柱础各二方。殿址前右侧的两方为大,其座1.2米见方,柱口径0.53米,上出圆形柱并雕有牡丹花纹,较为精美。殿址后左侧的二方为小,柱托直径0.43米,无花纹,凿有装置回栏之槽臼,是为回廊转角之柱础
6、。黎谷深处有类似陵墓宝顶者二处:其一位于东北隅,沟门左侧山足下有一土丘,前右方有殿址二。其二位于黎谷后部西北隅。在石人沟东侧有一大山,山前有一巨大土丘,其土质与谷中地表明显不同,呈红黄色,似为从地下掘出。当地人称此丘为“大券坟”。疑此山即祖陵。土丘西侧有一无首断臂石人,似列于陵前的翁仲。此殿南岭山坡上有一处建筑址。曹建华等先生的考证有些明显的讹误,但对贾洲杰的调查有所补充,是我们对祖陵进行再考察和研究的参考。以上可知,辽祖陵的考古工作基础十分薄弱。考古调查的新发现和认识,增进了我们对辽祖陵陵园遗址重要价值的认识。因此,
7、为配合辽代祖陵陵园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更好地保护辽祖陵遗址,同时推进对辽代陵寝制度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对辽祖陵进行目标明确的考古发掘势在必行。从2005年起,笔者便开始积极争取辽祖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的立项工作。在国家文物局和内蒙古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祖陵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和时任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塔拉所长同任队长,董新林任发掘领队,开始对辽代祖陵陵园遗址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2007年,清理了辽代祖陵内一号陪葬墓(P
8、M1)(图版五,2)和陵园外东侧的龟趺山建筑基址(图版五,3);2008年对甲组建筑基址做抢救性发掘(图版六,2);2009年试掘了太祖陵前封土堆和二、三、四号重要建筑基址等遗迹(图版六,3),并清理东北沟遗存等;2010年发掘了黑龙门址和四号建筑基址(图版六,1)。这些考古工作都获得了较为重要的发现辏讹辊。关于辽代陵寝制度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