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条件,分析了其发病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方法,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影响因素;防治方法 大豆灰斑病又称蛙眼病、褐斑病或斑点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及籽粒,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可减产30%,个别可达50%[1-2]。同时,灰斑病还严重影响大豆品质,灰斑病粒脂肪含量降低2.9%,蛋白质降低1.2%,百粒重降低2g左右。 1病害症状
2、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茎、荚及种子。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和子叶片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气候干燥时,病斑扩展缓慢。当气候适宜、低温多雨时,病斑可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后,初现褪绿色小圆斑,逐渐发展成为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状斑,大小1~5mm,有的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叶片背面病斑中央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发病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茎部染病后产生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或黑色,中部稍凹陷,后又变成淡灰色,从皮孔中又长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
3、孢子,使病斑处密布小黑点荚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红褐色,中央灰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层。豆粒上病斑与叶斑相似,多为圆形蛙眼状,也有的呈现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轻病粒上仅产生褐色小点。 2病原 大豆灰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大豆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分生孢子为棍棒状或圆柱形,具隔膜1~11个,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不分枝,褐色,具0~3个隔膜病菌的寄主范围窄,只能侵染栽培大豆、野生和半野生大豆。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已鉴定出11个生理小种,巴西已鉴别出20多个,目前我国生理小种有14个以上,生理小种的
4、改变易引起病害的大流行[3]。 3发病规律及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带菌种子长出幼苗的子叶即见病斑,大豆灰斑病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高温高湿条件下,子叶上病斑处形成的分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鼓粒期为发病盛期,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分生孢子2d后侵染力下降26%,6d后失去生活力。生产上该病害的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关系密切,如品种抗性不高,又有大量初侵染菌源,重茬或邻作、前作为大豆、前一季大豆发病普遍,花后降雨多、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等很易大发生。4影响因素 4.
5、1环境因素 大豆灰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以21~26℃为最适,超过35℃萌发率显著降低[4]。在大豆生长季节,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最高温度很少超过35℃,且7—8月平均温度都在20℃左右,因此温度不会成为大豆灰斑病流行的限制条件。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关键因素。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在当年能否流行的关键因素。田间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发病越严重。在河南省,如果7月上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雨天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当相对湿度超过82%以上,斑病发病重,此期若干旱少雨,则病害发生轻。 4.2大豆品种抗性 品种对发病影响很大,高感病品种在田
6、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形成孢子量大。耐病品种即使在该病流行年份,叶部病斑也很少。灰斑病生理小种容易变异,使大豆品种抗性丧失。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豆灰斑病抗病育种开拓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已对部分灰斑病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了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期望找到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而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尽快培育出优良抗病品种,减少灰斑病对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2006年在河南省永城和夏邑等地调查发现,有的地块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品种间反应差别较大。品种试验田中病情指数为4.3~85.7,可能是灰
7、斑病菌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 4.3栽培因素 大豆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导致局部温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增大发病几率。在田间越冬菌源量大的重迎茬和不翻耕豆田,大豆灰斑病发生早且重。前茬作物对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因为大豆灰斑病病菌的寄主范围窄,若连年种植大豆会使病原菌积累,感病品种遇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会导致灰斑病的大发生。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耐)病品种 大豆灰斑病的抗原材料非常丰富,合理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灰斑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河南省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选育推广了商豆1099、郑92116、滑豆20、豫豆
8、22号等抗病品种。但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不稳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