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74315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谈体育教师与课程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体育教师与课程改革【原文出处】体育师友【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204【分类号】G382【分类名】中学政治及其它各科教与学【复印期号】200303【标题】谈体育教师与课程改革【作者】梁辉【作者简介】梁辉 广东顺德市郑裕彤中学【摘要题】教育论坛【正文】 课程改革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以教师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动机,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才能产生对改革的思维及行为,所以在研究课程改革落实时,要研究教师在参与改革前的思想,深入了解教师与改革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及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教师的几种
2、体育教学思想分析 1.“增强体质”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增强体质”的思想,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当时我国80%的农村中小学体育物质条件相当差,“增强体质”思想对体育物质条件的要求比较灵活,在实践中教师比较容易落实。 2.“技术教育”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也曾以“掌握三基”为口号,“竞技体育”的思想,从本质和内涵上与“技术教育”思想也基本一致。众所周知,真正以培养竞技能力、培养运动员为直接目的教学并不多见。主要是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的标准进行体
3、育教学,所以,“竞技体育”思想与“技术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重视技术、技能的传授,轻视获得技能后的结果与发展,比如,根据什么确定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标准?它脱离农村学校的实际、场地、设备器材条件差,它的落实很难。 3.“全面教育”思想;它是以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为主导的一种思想,旨在从增强体质出发,把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起来,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社会教育贯穿始终,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教养、教育和社会目标。然而,这种多目标,齐头并进的“全面教育”思想,在体育实践中确实使教师感到无所适从,课堂评价很难操作,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4.“快乐体育”的思想:是使
4、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充分理解运动与自己的关系,体验体育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 二、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操作、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
5、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与课程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 3.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
6、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课程标准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各地区、学校、教师留下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对目前提出课程改革计划,教师思想的分析 1.大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课程改革,旧大纲,教材及评价有很多不符合实际,规定太死板,缺少灵活性
7、,部分教材不合适。如铅球项目,对学生评价不公平(评分标准),有85%的教师愿意在本校内尝试,90%的教师认为,教师与行政领导都要培训,更新思想观念、探讨教学设计思想,抽样调查显示3/4的教师愿意去观察其他教师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2.也有一些教师对改革缺乏兴趣,原因是: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形成思维定式,教学手段固定化,便于操作上课,教案易写。②课程改革,教师的架子放不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权威性降低。③教师安于现状的心理,改革中可能会付出大于回报。④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