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

ID:26731491

大小:18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8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_第1页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_第2页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_第3页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_第4页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海昏侯墓孔子屏风浅释(首发)王楚宁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2015年江西海昏侯墓出土一座屏风,其上不仅绘有孔子图像,还附写有介绍孔子生平的文字央视网:《江西西汉大墓发现疑似迄今最早的孔子画像》网址:http://m.news.cntv.cn/2015/11/14/ARTI1447477286450264.shtml,这是首次发现此类文物。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是经过科学发掘得到的标本,来源清晰,制作年代应为西汉中期,约在神爵三年随葬入海昏侯墓《汉书·王子侯表》:“海昏侯贺……神爵三年薨”。。已经发布的孔子屏风的局部照片清晰

2、显示有六十余字,字体为成熟的隶体,整座屏风上面全部的文字尚未公布。经仔细辨认,这些字句记载了与孔子生平有关的内容,即有与文献记载吻合之处,也有相抵牾的地方。我们不揣简陋,略作论述,希望引起学术界批评讨论。一.孔子屏风文字释读此次公布的孔子屏风局部照片上约写有六十余字,其中可辨认的有五十七字,分为五纵列,现释读如下:“……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兒…………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也,自☐☐多来學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六年,孔子六十三,當此之时,周室…………南夷與北夷交,中……”这些语

3、句虽不完整,但通过这些片段可以判断,整座屏风记载的是与孔子生平有关的内容,有些文字还反应了孔子所处时代的背景。第一列文字介绍了孔子的基本个人情况:“……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孔子☐兒……”。《通志·氏族略》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孔子家语》认为孔子以孔为氏《孔子家语·本姓解》:“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史记》则认为孔子“姓孔氏”。各种传世书籍都没有完整记载孔子的姓与氏,孔子屏风则明确写着孔子“字中(仲)尼,姓孔,子氏”,将孔子的姓、氏、

4、字完整记录。其后的“孔子☐兒……”,很可能就是在对孔子年少时的情况进行介绍,《孔子世家》有“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的记载。故“兒”字之前的“☐”,或是“为”字。第二列文字应是对孔子成年后的情况进行介绍,并且记述有详细的时间:“……也。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孔子……”。这段文字与史籍记载差异较大,详见后述。第三列文字介绍了孔子的教学情况:“……也,自☐☐多来學焉。孔子弟子颜回、子赣(贡)……”。《孔子世家》载“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由此我们推测“自☐☐多来學焉”之间的“

5、☐☐”应是“远方”。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很多远方的人来向孔子求学。这段文字中明确提及的孔子弟子是颜回与子赣(子贡)。子赣就是子贡,即孔门十哲中的端木赐。“赣”、“贡”二字在上古汉语中读音相近,含义类似,故常做通假《说文》:“赣,赐也。”《尔雅义疏》:“贡者,赣之假音也。”。如《史记·货殖列传》在记述端木赐的事迹时就将“子赣”又写作“子贡”《史记·货殖列传》:“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子贡结驷连骑……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1973年于西汉中山怀王刘脩墓出土的定州汉简在记述端木赐时也有“子赣”、

6、“子贡”等多种写法李建平:《从定州简<论语>看“子贡”与“子赣”》。第四列文字应是记载孔子六十三岁时的状况:“……(六)年,孔子六十三,當此之时,周室……”。据《史记》记载,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六十三岁,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但其中的“(六)年”,若按屏风前文“魯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推断,则孔子六十三岁时应是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前后,鲁定公六年(前504年)与鲁哀公六年(

7、前489年)相差十五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屏风文字“當此之时,周室……”的后面很可能就是记述这一时段内周室衰微的状况。第五列文字我们释为:“……南夷与北夷交,中……”。《春秋公羊传》中有“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意为:南边的夷人与北边的狄人相呼应,中国的命运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孔子屏风上“南夷与北夷交”的后面紧接“中”字,故我们认为这句话完整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公羊传》中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春秋时期即有“四夷”的概念,四方之人统称为夷,似乎没有明确的区分《

8、左传·昭公十七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孟子》中虽已单独出现“东夷”、“南蛮”等称谓,但“北夷”、“西夷”等称呼仍然存在《孟子·尽心下》:“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征而西夷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明确记载,在大约成书于战国的《管子·小匡》中才正式出现《管子·小匡》“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