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沈从文《边城》中道家生态思想的解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沈从文《边城》中道家生态思想的解读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被看作现代生态学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厚的生态思想意蕴。在他的意识里,其本质便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文章试以道家生态学的视角对《边城》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边城》道家生态解读 道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通过敬畏一切生命从而完善人类自我生命。这种思想对中国世代文人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沈从文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所主张的是一种“新道家思想”,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自然生命形态的呼唤。
2、这种思想与道家生态思想不谋而合,他的代表作《边城》被看作现代生态学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道家独特而深厚的生态思想。 一、天人合一 “天”即自然界,“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道家诸子中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高到一种极高境界的当属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万物是一体的,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因此要以平等的意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关怀自然,从而与自然合为一体。 沈从文也受到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
3、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边城》中触目皆是青山绿水,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恬静、和谐的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在依山傍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翠翠是全书之魂,代表着天地自然之精华,是青山绿水养育出来的,没有一点杂质、邪念。她像一只小兽,一头黄麂,是以小动物的眼睛来看世界的,这个生命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似乎与人事没有一点关系;二老土生土长于乡间,习于水性,染于山情,在自己的故乡安守乐土,从无大都市的天真幻想,对于爱情一如既往,毫无邪念。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边城》中的妓女,她们不唯财是首,也不水性扬花,更多的是
4、“浑厚”,“感情真挚的,痴到无可形容”。她们越过道德的边境,走过爱的禁区,勇敢执着的天性,也像极了青山绿水,富含情愫。 在沈从文的观念中,“自然”具有一种神奇的功效,即映衬生命的原色,减少肉的成分,增加灵的气息。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沈从文坚持自然人性的观点,把这些人都当作自然的一部分来写,人与自然已经融为一体。 二、顺乎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道生化万物,
5、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任何强加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结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 《边城》叙述了两个令人潸然泪下似乎又不经意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翠翠是自在的而不是自觉的,是自然的而不是主动的。也许翠翠的主体意识增强一些,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同样如此,在17年前,翠翠的母亲与军人相恋,翠翠母亲虽忠实于爱情,却不想离开孤独的父亲,屯兵又要爱情,又惜军人名誉,“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后来
6、屯兵首先服毒,翠翠母亲等待翠翠出生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两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湘西人真实、本色、鲜活、健全的生命形式,同时也体现了道家“顺乎自然”为道德的审美极致。三、万物平等 道家的中心概念是“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②既然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创造源泉,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道自然运作和无为自化的产物,所有的事物都得道而生、得道而成,因此,他们在地位和价值上都是齐同的,即世间的万物一律平等,天下的百姓一律平等,这就是道家生态学的价值观。 沈从文在《边城
7、》中描写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社会:无论是有势力的顺顺家族,还是无权无势的翠翠家,基本都是平等的,没有太大差别。顺顺是当地的富人,但是他慷慨豪爽,处事公正无私,常常济人之危,并将水上赚来的钱,“洒脱散去”,成了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宿。他的两个儿子天宝、傩送,诚实勇武,不骄不惰,和气亲人,与父亲一样受人尊重。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按风俗习惯应有一场情敌间的决斗,但仍然以情谊为重,平等竞争。这里的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③笔者认为很显然,
8、这种与众不同的“自然观”是沈从文的道家“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的表现。 结语 沈从文在《边城》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澄碧、世风朴实的湘西世界,为人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