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82830
大小:2.50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8-11-28
《创新中积累国家精品章节程建设汇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新中积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汇报http://www.sdpt.com.cn/jpk2007/机电工程系数控专业张钟zz26668080@163.com2007-11-271致谢感谢学院领导两位陈院、何院、罗院,教务处欧阳丽处长、机电系覃岭主任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原教学顾问黄纯颖教授长期的关心指导。感谢信息中心傅仁毅主任和车树炎、教务处周俪等老师的积极配合。感谢校外广锻、科尔、祥立、甘碧、青鸟等公司支持。深切感谢我的伙伴:李谟树、袁华、高文博、谢君生、李文辉、付为堂、唐家会等老师长期以来的通力合作。还有一位临时的助手:雷丹霞。感谢所有支持关心本门课程教改
2、的部门和老师、同事。2创新中积累CAD/CAM/CNC技术应用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整合课程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学生得益不放松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传承创新、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亮出“干货”,超越对手3课程插班生------教改成果的体现4站在专业建设角度看课程教改全国数控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高职)院校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国家六部委确定的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大模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数控项目)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数控项目);广东省高校数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理事单位;广东省示范性建设专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合革新计划
3、——(联合国教科文政治)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基地(数控项目)。5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团队的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取得院系领导的支持是首要条件团队分工合作是关键(只讲分工不合作是散沙,只讲合作不分工没责任)小卒过河当车使67不能就课程论课程,为申报而建设精品课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专业课程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来源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自企业工厂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8需求与要求的反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中国一年有3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多,但在
4、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实践经验和英语口语水平的欠缺,使他们中的求职者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以工程师为例,指出中国拥有160万年轻的专业人士,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占全部大学生的33%。德国只有20%,印度则只有4%。然而,教育体系偏重理论,使适于在跨国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年轻工程师的数量仅有16万人,这就形成了中国高级人才的供应悖论。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值得反思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招聘不到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经验与技能就算如何降低身价,工厂也不要也不能完全责怪工厂企业
5、,因为没有太多精力去培训新人,风险也大。10如果学生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三年后的工资明显高于读了三年高职才参加工作的同学。那么职业教育的意义何在?强调工学结合,创造真实的工厂环境,进行真刀真枪训练当然是好事。但物极必反,那学生直接来工厂不就行了,还要学校干什么?到工厂固然可以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但是能不能在学校也学到许多在工厂学不到的东西?这样职业院校才有存在的价值!在全国职业教育形势一派大好之下,仍然存在自身的生存危机11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定位的思索通常高职人才培养定位是:理论水平高于中职生,实践技能强过本科生.实际上结果往往却是:理论水平不如本科生,实践技
6、能又比不上中职生,十分尴尬.本科----高职----中职的区别究竟在哪里?12积极探索高职新定位工作体系理论水平高于本科生,综合实践技能强于中职生.特别强调工作体系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科体系理论知识,综合实践技能而不是单项实践技能.要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用项目训练有机串联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形散而神不散.注重工艺诀窍、工作方法、质量与效率平衡、成本意识等工作领域理论知识的传授.简而言之,如何又快又好完成工作.13错位竞争优势模具企业工作流程为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结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钳工装配本科-------
7、-高职-------中职(新定位)杭州汽轮机厂6000元月薪招聘数控机床操作工,其工作岗位要求:根据图纸,制定工艺并设计工装夹具,编写数控加工程序,上机操作完成零件加工及检验.这不是简单的机床操作工而是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显然高职生相对本科生、中职生更有竞争优势.14综合项目训练实现完整的工作过程1516王洪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汽技校毕业的工人王洪军获得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2006年国内汽车行业惟一的一项珍贵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同时,王洪军也成为了建国以来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