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ID:2665252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_第1页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_第2页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_第3页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_第4页
资源描述: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河流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流域面积大、径流距离长以及流量大等特点,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河流共同组成全球河源区最高的水流系统.它们的物理与化学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大陆的侵蚀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即大陆与海洋的物质运移和平衡.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主要支流楚玛尔河与沱沱河的物理化学特点是溶解的化学成分含量较高,一般为10.66~410.81mmol/L,主要阳离子为Na+、Ca2+和Mg2+,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

2、Mg2+/Na+、K+/Na+的比值较低,87Sr/86Sr值为(0.708954±0.000020)~(0.711860±0.000011),表明唐古拉山北坡的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坡的怒江源头以及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等的主要阳离子为Ca2+、Mg2+、Na+,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Mg2+/Na+、K+/Na+的比值较高,87Sr/86Sr值为(0.705534±0.000016)~(0.722856±0.000014),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其中Na+和Cl-在河流水化学

3、成分中占比例最大,经计算,唐古拉山北坡长江源头地区的物理侵蚀率为77kg/(km2·a),蒸发岩的化学侵蚀率为49~72.7t/(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15~2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t/(km2·a);南坡物理侵蚀率为34kg/(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3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7~10t/(km2·a).这些特征反映出北坡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南坡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作用大于北坡.作者:赵继昌李文鹏彭建华刘丛强B.DupreJ.Gaillardet胡景山尹周莹耿冬

4、青ZHAOJi-changLIieetCosmochimie,IstitutdePhysiqueduGlobledeParis,UniversitedeParis7,Paris750016,France)胡景山,HUJing-shan(吉林省勘察地球物理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刊名:现代地质ISTICPKU英文刊名:GEOSCIENCE年,卷(期):200721(4)分类号:P342关键词:长江发源地河水侵蚀作用主要元素Sr同位素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2  第2篇栽培唐古特大黄蒽醌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预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5、,测定3、4年生生长季节内不同月份的青海栽培唐古特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5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3年、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在5~6月份生长初期增加,并于6月初达到最大值,6~9月份生长旺盛期间明显降低,10月份又略有回升;3年和4年生大黄总蒽醌含量分别在0.8%~2.5%和1.3%~2.1%范围内波动.作者:车国冬李玉林王凌云周国英索有瑞陈桂琛CHEGuo-dongLIYu-linWANGLing-yunZHOUGuo-yingSUOYou-ruiCHENGui-chen作者单位:车国冬,李玉林,王凌云,周国英,CHEGuo-don

6、g,LIYu-lin,WANGLing-yun,ZHOUGuo-ying(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索有瑞,陈桂琛,SUOYou-rui,CHENGui-chen(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刊名:西北植……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3  第3篇内蒙古中部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孔兹岩系的变质地层结构及动力学意义  〖预览〗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先后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改造.由于近水平顺

7、层滑脱变形,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变质地层结构,而后期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的叠加,又使得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各变质地层单位之间及与其他变质岩系之间显现出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从而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变质地层结构.可以确定,区内孔兹岩系至少经历了2个造山旋回,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及对应的变质地层结构是早期造山旋回后期阶段的产物,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及相应的变质地层结构则属于后期造山旋回.作者:徐仲元刘正宏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