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介绍了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秸秆还田、适期早播与合理密植、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安徽蒙城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紧凑型或半紧凑型品种、纯度高的1代杂交种。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选用以郑单958为代表的早中熟紧凑型品种和以鲁单981为代表的中早熟半紧凑型品种为主导品种。选用粒大、饱满、具本品种特性的籽粒作种子,最好选用包衣种子。种子质量标准应达到纯度≥96%,净度≥99%,发芽率
2、≥90%,含水率≤13%。未进行包衣的种子可用40%辛硫磷15mL加2.5%适乐时20mL对水1kg拌种10kg,或用玉米专用拌种剂进行拌种[1-2],堆闷6~8h,晾干后播种,可防治粗缩病、苗枯病、黑穗病和地下害虫。 2秸秆还田 在小麦联合收获作业时,采用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的小麦联合收割机,或在小麦联合收割机出草口处,装配专门的秸秆切碎抛撒装置进行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小麦切割喂入、脱离清选、收集装箱、秸秆切碎抛撒等作业工序。如果没有上述粉碎抛撒的联合收获机械,则应在小麦收获后选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施地表,最后采
3、用大型旋耕播种机械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工序。根据中等土壤的肥力状况,施45%(15-15-15)三元复合肥600~750kg/hm2、尿素375kg/hm2、硫酸锌15kg/hm2或磷酸二铵225kg/hm2、硫酸钾225kg/hm2、硫酸锌15kg/hm2、尿素375~450kg/hm2。 3适期早播,合理密植 收获小麦后及时抢墒播种,最好当天收获当天播种,以利促进玉米早发,防止芽涝。墒情不足时,可先播种后灌溉或造墒后播种。为达到一播全苗的目标,适当增加玉米播种量,一般播量在45.0~52.5kg/hm2。在墒情合适的
4、情况下,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6cm,墒情不足时或不能及时补墒的情况下播深可适当增加1~2cm。根据玉米联合收割机收割要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广玉米等行距播种,播种行距在60cm。在行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播种株距,达到不同玉米品种所要求的种植密度。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株距22~25cm,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实收株数6.75万株/hm2左右;半紧凑型品种株距30~35cm,密度5.25万~6.00万株/hm2,实收株数5.25万株/hm2左右。4苗期管理 用有机磷农药对还田秸秆进行喷洒处理,防治
5、秸秆还田带来的虫害。播种后3d内及时选用50%乙草胺或90%禾耐斯或38%玉朗净等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缺苗处立即带水补种,3~4叶时间苗,5~6叶时定苗。缺苗断垄处可留双株补苗。及时追肥,在定苗后至拔节追施。对于没有施入基肥的田块应将磷、钾肥全部施入,氮肥不高于总氮量的20%~30%,在距玉米植株15~20cm处开沟施入。苗期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蚜虫和蓟马等,用2.5%敌杀死1000~1500倍液,或48%毒丝蜱1000倍液,于傍晚时喷洒苗行地面防治地老虎。用10%吡虫啉或3%啶虫脒225~300g/hm2对水450k
6、g喷洒苗心防治蚜虫、蓟马和稻飞虱;用20%氰戊菊酯乳油或50%辛硫磷1500~2000倍液防治黏虫。玉米苗期易遭受病毒侵染,是粗缩病易发期,及时消灭田间和四周的灰飞虱,可减轻病害发生[3-4]。 5穗期管理 及早拔除弱小植株。多雨年份,低洼地应进行培土,干旱年份不培土。穗肥占氮肥总施用量的50%~60%。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cm,条施或穴施。当0~40cm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应及时灌溉。穗期主要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叶锈病及玉米螟等。大斑病、小斑病可用50%霉斑敌或50%多菌灵和50%代森锰锌混合液防治
7、,叶锈病可用15%三唑酮防治。玉米螟一般在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发生,可在9~11叶时,用3%呋喃丹或1.5%辛硫磷颗粒剂撒于心叶丛中防治。 6花粒期管理 补施粒肥,一般在雌穗吐丝前后追施,以速效氮肥为主,追肥量占总施氮量的10%~20%。及时浇水与排涝,花粒期应灌好2次关键水,第1次为开花至籽粒形成期,第2次为乳熟期。籽粒灌浆过程中,如果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授粉10d以后,对全田植株逐一检查,发现空株后将其拔除。玉米灌浆期,用98%磷酸二氢钾或康普6号1.8kg/hm2对水600kg进行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8、,可结合病虫害防治同时进行。 7适时晚收 在灌浆结束即籽粒乳线消失后基部黑层出现,时采用复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做到秸秆还田。比常年生产上晚收获7~10d,在9月22日以后,即可增产750kg/hm2左右。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