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突泉县水资源现状及节水措施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突泉县水资源现状及节水措施尹肖飞张劲梅杨玉辉 摘要从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地下水位等方面分析了突泉县气候变化规律,阐述了突泉县水资源概况,提出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措施,以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的需求,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节水措施;内蒙古突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成倍增加,而气候变暖导致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减少,致使水资源匮乏的状况变得愈来愈严重,合理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当前重中之重。 1气候变化规律 1.1气温 以10年为1个周期,分析突泉县气温的变化规律。1961
2、~1970年年平均气温为4.8℃,1971~1980年年平均气温为5.0℃,1981~1990年年平均气温为5.4℃,1991~2000年年平均气温为5.7℃,2001~2009年年平均气温为6.1℃。20世纪80年代起升温速度加快,尤其是2007年年平均气温高达7.5℃,目前是建站以来气温最高时期。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2~0.4℃。 1.2降水量 降水量是突泉县水资源主要来源之一。据30年(1971~2000年)资料可知,突泉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15.0mm。1961~2009年的降水量以10年为1个
3、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是十分明显,但近20年来出现大旱大涝现象非常频繁,同时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1991年、1993年、1998年降水量都在600mm以上,1995年、1997年、2004年、2006年、2009年降水量只有约200mm,尤其2009年7月降水量只有24.3mm,是建站以来的最小值,这种时空分布极易形成气象灾害,旱灾和局地洪涝发生次数明显增多。 1.3蒸发量 据30年资料可知,突泉县年蒸发量为1950.1mm,为降水量415.0mm的4.7倍。采用降水量减去同期蒸发量[1]的方法,从水分平
4、衡的角度来分析突泉县水分盈亏状况,差值为正,表示水分为盈,反之为亏。突泉县历年降水量415.0mm与蒸发量1950.1mm的差值为-1535.1mm,年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一年四季均处在亏缺状态,其中春季亏缺最为严重。进入2000年以来,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增加,使水分亏缺严重。 1.4地下水位 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实行包产到户,为了各自的利益,挖井取水,盲目争夺地下水资源。矿山为了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无节制地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位埋深由20世纪80年初的4.09m下降至5.19m(2
5、009年底水利局公布的数据)。 2水资源情况 突泉县境内较大的河流有5条,即蛟流河、大额木特河、小额木特河、他克吐河、水泉旱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67m3,地下水总储量为40700万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926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5398万m3,多年平均径流量11200万m3,多年地下水位深度(指的是埋深)5.19m,工业用水2831万m3,农业用水18309万m3,生活用水736万m3,其他用水127万m3(各用水量为2009年底水利局公布的数据)。 3节水措施 突泉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有耕
6、作面积18万hm2,水浇田5.33万hm2。从2009年水利局公布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其他用水数据可知,农业用水量最多,因此推广节水灌溉非常必要。 3.1喷灌技术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把水加压[2],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灌器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像下雨一样喷洒到作物上和田间的灌水方法。此方法可人为控制灌水量,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不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30%~50%,增产20%~30%,而且灌溉均匀、质量高,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减少占地,能扩大播
7、种面积10%~30%。并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农产品质以及对某些作物病虫害起防治作用,有利于实现喷灌机械化、自动化。 以大型喷灌和半移动式喷灌为例:低压管灌种植玉米用水2700~4200m3/hm2,用大型喷灌用水1650~2400m3/hm2,节水1050~1800m3/hm2,且增产1200~7500kg/hm2,纯增收2400~7500元/hm2;用半移动式喷灌用水1800~2700m3/hm2,节水900~1800m3/hm2,增产600~4500kg/hm2,纯增收1200~3900元/hm2。
8、由此可见,无论是大型喷灌还是半移动式喷灌都比传统的低压管灌要节水,并且增收。如果全县水浇全部使用半移动式喷灌灌溉,按下限计算可节约用水5600万m3。 3.2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脉冲微喷灌、渗灌等。滴灌是将输水管中的有压水流通过消能滴头[3]。以水滴的形式,一滴一滴地滴入土壤的灌溉方法。滴灌的效果与地面灌溉或喷灌不同,只是湿润作物根系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