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

ID:26602318

大小:55.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7

上传者:U-991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_第1页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_第2页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_第3页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_第4页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析劳伦斯《白孔雀》的伦理思想ok3atteraboutotherpeo-ple"(我已经把你当作和我订了婚了—这不关别人的事)。这表明莱蒂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莱斯利。西里尔很快就把他们订婚的消息告诉了乔治,乔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利位置。接下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试图让莱蒂回心转意。对于故事的发展而言,他能不能成功结果都是一样的。如果他成功了,故事将会转而沿莱蒂一乔治轴发展;如果他失败了,故事就继续沿着莱蒂一莱斯利轴发展。但是,作为作者的读者,还必须了解这一行为的伦理意义。乔治的成功或失败,关系到一种伦理价值观念的成功或失败。这实际上是乔治所代表的本能欲望对功利主义的一次反击,是两种伦理观念的一次正面交锋,交锋的结果直接决定着莱蒂将接受何种伦理观,因而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乔治和莱蒂先后有过几次谈话,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能够说服莱蒂离开莱斯利,这意味着莱蒂现在已经接受了莱斯利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选择虽然已经做出,不过同时读者也看到,莱蒂在两个人之间摇摆不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甚至在与莱斯利结婚以后她仍然与乔治保持着密切的友谊,在结婚近十年之后仍然让乔治对她心存希望。这样一来,作品的伦理立场仍然无法明确。在《白孔雀》最初的版本中,莱蒂后来离开了莱斯利,她重新进行了选择:嫁给了乔治。这显示出莱蒂在选择了莱斯利后,内心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劳伦斯在一封信中提到,“我不相信莱蒂真的与莱斯利中断婚约—她嫁给了他。”这看似对莱蒂内心依然存在冲突的否定,实际上却正好证明了莱蒂内心的冲突没有得到解决:劳伦斯确认了莱蒂与莱斯利解除婚约的想法的存在,而同时又指出了她不会真的与莱斯利中断婚约,她内心仍然是左右为难。二、戏剧化叙述者折射出的伦理立场对于读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伦理立场,作品中并非没有提供任何帮助。布斯认为,“在叙述效果中,最重要的区别也许取决于叙述者本身是否戏剧化了。所谓戏剧化的叙述者,就是“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有时,这些叙述者有明确的称谓,比如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写道,当查·包法利进来时,我们“正在教室里”,这里的“我们”便被戏剧化了。不过,在现代小说中,许多戏剧化的叙述者并没有明确的称谓,而是“非人格化的叙述者”,这种戏剧化的叙述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真实效果,它往往使没有经验的读者产生某种“误解” ,感到整个故事无中介地进人他的意识,他无人引导便自然而然地处于千变万化不断展开的故事之中。布斯认为,戏剧化的叙述者,其核心在于小说中承担叙述功能的角色,并没有被明确地确立为叙述者,表面上他们似乎只在表演自己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们却经过乔装打扮,他们的每次讲话、每个动作实际上都是在讲述,以便告诉读者一些必须要知道的东西。戏剧化的叙述者,又有旁观者与叙述代言人之分,前者一般不影响到情节进程,后者则置于情节之中并影响到情节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莱蒂正是置于情节之中并影响到情节发展的叙述代言人,她叙述的是自己在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叙述着自己对这两种价值观的态度,从而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而对于从自己的伦理经验出发参与到作品的价值体系之中的读者来说,他们所采取的立场显然会与莱蒂的立场有所差别,这些差别的存在使得读者与莱蒂之间形成了张力,从中折射出了作品的伦理意图。 保持自己的本能,或是任由自己失去天性,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人对自身价值和对生命意义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莱蒂的选择就具有了对人类命运进行思考的意味,这必然会使得作者的读者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思考当中来,而无论他们的思考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劳伦斯都已经达到了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由于作者的读者的思考与莱蒂的探求针对的是同一个问题,而在作品中劳伦斯通过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巧妙地对读者的立场施加了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作为戏剧化叙述者的莱蒂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出现了张力。张力主要是指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或隐含作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知识、判断、价值或信仰之间的差距,《白孔雀》中主要涉及的是戏剧化叙述者莱蒂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价值观上的差异。由于作品中莱蒂的探求是一个犹豫不决的过程,这使得故事的张力呈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莱蒂行动的变化,张力的强弱也发生改变。莱蒂的行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与乔治的接触和与莱斯利的接触。劳伦斯在对这两类接触进行叙述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在叙述与乔治的接触时,他主要采用的是自由间接话语(freeindirectdiscourse)的方式。在自由间接话语中,人物的声音没有按照常规标示给读者,即没有采取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形式,而是人物内在思想的直接或间接记录。它是一种部分地通过叙述者的声音传递[1][2]下一页人物声音的手法,叙述人承担或部分承担了人物的言语,人物通过叙述人的声音说话,两种声音融合在一起。史蒂文森是这样界定的:“自由间接话语或许最适于指这样的情况:词语被说了出来,而人物的声音可能是思维的沉默的内在声音,这可描述为‘自由间接风格” 。自由间接风格适宜于描述未曾言说甚至是不能完全以言语表达的事物,尤其是内在的思想、意识和情绪。正是由于自由间接话语的这种特性,使得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莱蒂与乔治之间的激情流露,并进而体验到二人之间鲜活的生命交流。在莱蒂初到磨坊时,为乔治弹了一首情歌,在她弹完以后,"helookedatherwithglowingbrowneyes,asifinhesitatingchallenge”(他那双灼热发光的褐色眼睛在注视着她,好象在向她挑战,但又犹豫不决。)作为叙述者来讲,观察到的只能是乔治的注视,而绝看不出“灼热”,而通过使用自由间接话语,就出现了显然溶人了莱蒂的心理感受的“灼热”,在看似叙述者的声音中,却加人了人物的感受,显示出了乔治的注视所引起的情感反应。而莱蒂则“answeringhischallengewithablueblazeofher eyes"(以眼中的蓝色火焰来回答他的挑战),但是能够感受到蓝色火焰的显然应该是乔治而不是叙述者,因此,这里出现的自由间接话语再一次突出了眼神交流背后的情感内容。他们之间眼神的交流是他们之间情感关系的开始,如果不采用自由间接话语将其细腻地展示给读者,读者将不可能了解到这一细节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关系,因而就更不可能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生命本能的基础之上的。自由间接话语的使用,使得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莱蒂与乔治之间的情感体验,并因此得以进人他们的内心世界。读者还会注意到,自由间接话语的使用在作品中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只是在描绘乔治与莱蒂之间的情感交流时才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劳伦斯试图控制读者对莱蒂一乔治关系的感知,用布斯的话来说,就是使读者保持对莱蒂一乔治的关系的同情。在描写莱蒂与莱斯利之间关系的时候,劳伦斯使用的策略是让读者看到他们之间的许多对话,读者对莱斯利的印象完全是建立在这些对话基础之上的,莱斯利从来都没有机会让读者去处在他的位置,去体验他的心情。莱斯利对热恋是这样描述的:“一会儿感到热血沸腾,一会儿感到浑身冰凉,一天到晚这样,想着‘心上人啊,心上人’。”和读者所直接感受到的乔治与莱蒂的激情比起来,这段话立即显示出了其苍白无力:读者所听到的显然远远不如自己所感受到的真切。而且,他的感觉是只涉及自己的,他无法感知莱蒂的感觉,他说:“我认为她对我的感觉,总不同于我对她的感觉”,“我总认为她没有感觉到……”在对话之外,劳伦斯还多次描写了莱蒂对莱斯利所表现出来的出自本能的反感:她反感与莱斯利在肉体上的接触。她的这种反感完全是以客观描写的方式展现出来的,通过采用客观的描写的方式,使得莱蒂对莱斯利的不满完全以客观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暗示着他们之间的关系缺乏情感因素的维系。对莱蒂一莱斯利的关系进行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达到使读者与莱蒂一莱斯利关系保持距离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暗示莱斯利已经失去了人的天性的效果。 通过处理莱蒂一乔治和莱蒂一莱斯利关系时采用的不同策略,劳伦斯试图影响读者对这两种关系的态度。由于在叙述莱蒂一乔治关系时采用的自由间接话语形式,这使得读者对莱蒂一乔治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建立在了体验的基础之上,而对莱蒂一莱斯利关系的客观描写使读者无法了解更深层的信息,因此对莱蒂一莱斯利关系的认识只能建立在听说的基础之上,两相比较之下,读者就会倾向于对莱蒂一乔治的关系做出正面的评价,而这与莱蒂所做出的评价正好相反,在读者与莱蒂之间,出现了价值判断上的严重分歧,这正是故事呈现出来的张力。读者受到隐含作者的影响,期待着能够看到故事朝着莱蒂一乔治的方向发展,并且作品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因而当莱蒂拒绝乔治时,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故事的张力也随之达到极致。在她婚后,这种张力却并没有继续加强,反而呈现减弱的趋势,这是因为她婚后的生活显然并不幸福,在她与莱斯利之间总有着一种有意无意的疏离,而在她与乔治之间却依然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这虽然不能完全符合读者的期待,但至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一直到故事结束,故事的张力都没有消除。作为人物的莱蒂可以以转向孩子来逃避内心的冲突,但是作为戏剧化叙述者的她与读者之间价值观上的差异却无法以这种方式掩盖。在选择了莱斯利之后,她的转向孩子证实了功利主义价值观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在乔治要她重新选择时她又拒绝了这个机会,这使得读者与她之间存在着的张力依然没有消除。读者受到隐含作者的影响,倾向于接受莱蒂一乔治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对人的本能的价值的尊重。而莱蒂则接受了理性认识的影响,遵从功利主义价值观,选择了莱斯利,在结婚初期,她更是说:“金钱使人扬名。”他们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就是对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思考所得出的不同结论,而这正是故事张力的真正内容。三、《白孔雀》的伦理意义《白孔雀》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结局,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悲剧的原因就在于莱蒂所做出的选择。莱蒂对莱斯利的选择,代表着人类选择理性认识的现状,然而,她的选择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对于乔治来说则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莱斯利则完全失去了自我。这样的结局告诉了读者这一选择会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人类认识自己的处境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而对莱蒂的选择所造成的悲剧后果的展示,显然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批判的力量,即对莱蒂的选择的否定。由于读者已经知道莱蒂这样选择的原因,即她在判断人的本能与理性认识的价值时,肯定了理性认识的价值,而放弃了人的本能。她的选择中潜藏着理性认识对人的本能的压抑,因而故事中的悲剧,就是理性认识压抑人的本能的悲剧。认识到这一悲剧的存在,就是《白孔雀》所展示出来的重要伦理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